触乐怪话:好时候

也许每一代亚文化爱好者都有自己的“好时候”和面临的问题。

编辑祝思齐2025年11月27日 18时17分

触乐怪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这两年,我感觉ACG亚文化届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小型Only展和茶会之类的活动变得特别多。触乐之前也写过一些冷门圈子开办展会的故事,比如小县城里开办的第一届游戏展。这对很多人来说就像圆梦一样,毕竟平时在线下都是上班上学两点一线,很少能见到这么多人在一起玩。

我对这些事情也有一些切身的感受。将近10年前,虽然ACG爱好者为数不少,但哪怕是省会城市也不一定经常有大型漫展,类似的、比较大规模的同好集聚场所也比较难找。不过作为学生,我们还是会找到一些办法。

我那时候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些民间的放映机构——说机构也算不上,大概就是比较“文艺”的组织,会在特定的咖啡馆或者包一个小型影厅去放映大家喜欢的作品。我对其中两个印象特别深。

对ACG爱好者来说,著名IP能有本土官方展,很多时候是件“不敢想”的事

其中一个是开在写字楼里的饮品店。店主自己是亚文化爱好者,整个饮品店的装修都特别摇滚,店里除了书还摆满了音乐和电影的碟片。每周,他们会自己用投影仪放一些小众影片,入场只需要付饮品钱,很划算。因为放映一般都是在周末,观影前后还能一起参加店里做饼干之类的活动。高中毕业那个暑假,我最闲的时候,往往会和同学在那里消磨一整个下午:中午吃完饭之后去看点书、做点饼干,晚饭就吃刚出炉的饼干和其他零食,晚上看完电影再回家。

另一个就是高校里的学生社团。成员们也会自己寻找场地,组团放映一些国内并没有正式上映和引进的动画,偶尔可以带外面的人去。我记得当年第一次看“EVA”系列的“Q”和“终”都是通过这种形式。虽然出于种种原因,大家本质上都得自己找资源看,但碰到这种难得的“盛事”,还是想聚在一起,日后回想起来也很有纪念意义。

当初社团放映时,这两部“EVA”都公映有一阵子了,却还是有很多人专门憋着不看,就为了第一时间和大家一起看,之后也聚在一起激烈地吐槽。2025年,我看到《天鹰战士:最后的冲击》换了个译名删删减减后正式在国内引进,简直恍若隔世,自己看待它的心境也完全和学生时代不同了。

当初《EVA:终》刚上映,我和同好一起刷完,评价有很大争议;现在终于正式引进,但我也不再关心它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活动有点像现在比较流行的小型“茶会”的雏形。茶会又类似于微缩版的Only展——参加人数更少,虽然也能交换同人制品,但更像是同好单纯一起聚会、玩游戏,边吃边玩。不过,哪怕在咖啡馆之类位置窄小的地方举办,“茶会”也比当时我们的活动要精致很多。参与者能拿到各式各样的周边,现场还有可以容纳各种游戏活动、Coser拍照之类的场地分区。入场费往往也包括饮品,有空的话去玩一天还挺好的。

因为人少,“茶会”可能没那么适合社恐,但开办的成本更低、手续也没那么繁琐,所以很适合冷门IP圈子。

之所以突然回忆起这些事,是因为我原来所在的一个“冷坑”举办的活动眼看着从茶会升级成了Only展,而Only竟然还在上海以外的城市逐渐办了起来。前年我还在纠结,懒得为一个小型活动跑一趟上海,上周却直接看到了开在家门口的Only宣传。一时间,竟然有种“我们圈也出息了啊”的感觉。

可惜的是我已经“爬墙”,没怎么继续关注这系列作品了,也没有什么同人产出可以交换。我想过要不要去一次Only展,感受个氛围,但一想到大家主要是去交换制品的,两手空空地过去,要是看到了喜欢的无料又没东西换也不太好。何况都爬墙了,似乎也没什么必要再去入手一些注定回来吃灰的产出。

于是我心中产生了一些没赶上所谓“好时候”的遗憾;包括展会、谷子店等等在内,逐渐兴起的“二次元经济”总会给我这种感觉。但转念一想,也许每一代亚文化爱好者都有自己的“好时候”,也都会面临各自的问题。我的学生时代和同好交流并不顺畅,但拿出来交流的作品面临的审视也不那么严苛;过去的制品没有现在这么漂亮,但也不需要太多经济投入。很少有人能生活在事事顺心的环境中,也许有过那种共同分享的经历才是最珍贵的。

0

编辑 祝思齐

zhusiqi@chuapp.com

咖啡因驱动型码字机。

查看更多祝思齐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