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掌机产品定位各不相同。
去年9月,我在当时的一篇怪话提到,有消息透露微软会在Xbox品牌25周年,也就是2026年推出Xbox品牌掌机。没想到现实来得比预测还快一步,微软在今年的科隆游戏展发布了和ROG联名、冠以Xbox品牌的掌机ROG Xbox Ally和Ally X。
Xbox掌机的配置、外观和发布日期都已公开,科隆展上也提供了有限的试玩。这款掌机在硬件配置上相当于ROG自家的Ally/Ally X掌机常规升级版。已经公开的信息和少量试玩视频都传递出一个朴实的信息——Xbox掌机并没有带来太多新鲜的东西。2023年ROG发布初代Ally掌机的时候,很多PC玩家就用它来游玩XGP,或者串流游戏。现在Xbox掌机主打的游戏服务依然是这些,实在不新鲜了。
Xbox掌机的初次亮相虽然有点乏善可陈,但它的出现意味着“掌机历史上首次三大厂商都推出了产品”——任天堂的Switch已经到了第二代,尽管游戏阵容和硬件不如初代亮眼,但首发销量喜人,7周全球超600万台;索尼的新“PSP”PlayStation Portal尽管只能串流,但因为PS5在本世代并无对手,作为主机生态的一部分也算成功。现在微软也拿出了自家Xbox掌机,主打高性能和Xbox服务一体化。三家的产品定位、价格区间各不相同,这点非常有趣,值得小小讨论一下。
任天堂Switch的成功开启了“巨型”掌机这一产品线。过去掌机的定义是“能放进口袋”,现在已经变成“能拿在手上”了。尽管Switch在主机产品形态上算是大胆革新,但理念是十分传统的。它的核心依然是自家独占的游戏,早期宣传视频上都是对着电视玩得正开心,要出门了拿起Switch本体,在路上、不同场合继续游戏。在这个过程里,最吸引玩家的依然是任天堂游戏,任天堂主机恰好也是唯一的任天堂游戏载体。
索尼的PS Portal则完全不同。当年推出的时候,不少PSP爱好者痛心疾首,大骂索尼数典忘祖,竟然推出一个只能串流的掌机。抛开情怀不谈,索尼在当时全力以赴推动PS5生态,PS Portal作为“掌机”是残缺的,但作为PS5生态的补充是成功的。PS Portal拥有和PS5手柄一致的HD震动和自适应扳机,8寸1080P屏幕也比当时其他的PC掌机更大。最重要的是,只串流的PS Portal更轻、续航更好,能像连接手柄一样快速进入串流游戏。
PS Portal反映出,现在索尼正努力把游戏服务化——围绕PS5打造软硬兼备、订阅增值等各种服务。
虽然掌机姗姗来迟,但微软是三大主机中资金和研发实力最强大的。在谈到微软游戏业务时,需要把Xbox放在整个业务格局中,才能看出游戏是如何帮助微软挣钱的。虽然微软的研发实力从Xbox自家游戏上体现得不算明显,但依靠云服务,它的收入仍然节节攀升。在任天堂、索尼尽可能“争取每一个玩家”时,微软正依靠Xbox的经验从全球游戏产业中赚钱。
所以,尽管Xbox在三大主机中垫底,但微软通过Xbox在云服务方面获得的经验,远超它在云服务方面的对手——Xbox赚钱在别处。
现在有消息称,即将在10月上市的Xbox掌机售价高达899美元(Xbox Ally X)和549美元(Xbox Ally),比PS5、Switch 2都贵。这或许也体现出,Xbox掌机不是一台“走量”的设备。我猜测,Xbox掌机的目的可能是微软想要做SteamOS正在做的事情——把集成了自家服务的系统授权给第三方。SteamOS正是基于V社在Linux方面耕耘多年,以及体验很好的Steam游戏服务,才成了SteamDeck能在销量和口碑方面遥遥领先其他PC掌机的关键。
SteamOS授权第三方PC掌机,这件事儿说了很久,但进展缓慢。或许Xbox掌机上这个集成了Xbox游戏服务的定制化Windows系统在体验、能效方面不如SteamOS,但微软在和全球PC巨头合作方面轻车熟路,有能力在短时间内与其他品牌合作推出各个档次的Xbox掌机授权产品。对于微软来说,抢在V社前占领PC掌机生态,远比推出一款产品和SteamDeck竞争要划算得多。
如果Xbox掌机真能推动PC掌机成为主流,那么势必对任天堂Switch造成威胁;如果市面上的PC掌机能有上千万销量,那么索尼或许也不满足只有PS Portal这样一个PS5生态补充产品。从这个角度,我十分期待现在这个有点不被看好的Xbox掌机,借助微软独有的生态(钞)能力,像当年Xbox一样在掌机领域带来一场新的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