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三峡学院的彩色手环和基督会联盟主任牧师的紫色手环

表面上这是个讨论手机中毒和我们生活的问题,实际上比我们想的更复杂一些。

读者珯王2016年04月20日 15时58分

最近几天,重庆三峡学院发起了:“坚持21天课堂不玩手机”活动。活动规则十分简单,参加者都戴着印有“手机忍者”的塑料手环,寓意忍耐手机的人,一旦发现上课玩手机就算失败。

活动的结果是,一周时间之后,400名挑战者中就有200多人惨遭淘汰。

“无手机课堂是值得倡导的。”三峡学院陈老师表示,“青春留不住,当大学生不去拼一份奖学金,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整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玩着网游,干着人家80岁时做的事,那要青春干吗?”

“当学生老想着玩手机的时候,一定要想想那些睡得比你晚、起得比你早、跑得比你卖力、天赋还比你高的牛人。”陈老师还说: “年轻人啊,不要在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

微博上以能坚持多久而引起了讨论
微博上以能坚持多久而引起了讨论

到目前为止,有关这则报道的关键词搜索在微博里顶到了前三名位置,仅次于明星花边新闻。既然是这样,笔者也想结合个人经历谈一下对大学生该如何奋斗、手环、该不该戒手机的看法。

■ 大学课堂应该可以用手机的……吧

大学生是法律界定的成年人,当他们进入大学的那一刻也就是进入社会的一刻,已经意味着他们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群体了,而不再是依然需要家长仔细监管的未成年人。

大学用手机的这个问题,三峡学院这个是比较“文艺”的例子,之前已经有不少国内大学为了推行“无手机课堂”,采用了较为普遍的扣除学分、课堂连坐之类的惩罚措施。对待大学生这个群体依旧类似班主任对待中学生的态度。

即便在大学,“老师”跟“手机”也是排斥性词汇
即便在大学,“老师”跟“手机”也是排斥性词汇

于是我回想了下在日本的那段时间,也问了一些在美国留学的朋友,其中不乏是已经读完国内顶尖大学的——他们的大学无一例外允许学生上课“划手机”,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玩手机”。

我个人经历上来看,我入大学的时候那本厚厚的入学手册里专门有个章节,讲的就是如何利用智能手机和学校官网联动。手册上十分详细的讲解了如何正当利用手机的问题,如何课堂上查询学校官网上的题目、日程表变更、如何通过手机社交软件和小组里的师生们进行资源分享等等。课堂上老师写了一黑板之后,学生可以自己用手机拍照,不一定非得手写笔记,自己录像也是自由的。

很多老师在和学生上课扯东扯西的时候,热衷于抛出来一个时效性的问题,下边的学生也得靠手机10秒内查出来答案,不然老师又得加任务。至于有人会问:学生课下干嘛去了,干嘛非得要手机来查?没办法,老师来的路上已经刷过手机了,难免会有信息不对等的时候。无论是大课堂或者小课堂,学生玩手机只要不是搞得太过分,手机基本是随便划,哪怕你是第一排,老师都理解学生们在拿手机干什么。

至于有学生上课会刷淘宝、微信之类的,这种现象难免会有,毕竟我有时候敲开老师办公室门的时候,老师本人也在拿电脑、iPad或者手机在搞一些娱乐性质的东西。如果说大学生们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拿手机搞学习之外的事情,那只能说课堂上的教育问题出现在别的地方,而不是手机的存在。手机说白了只是现在讯息的收集器,大学生即便没有了手机,也会用其他方式来课上娱乐。

政治课上的“手机忍者”手环
政治课上的“手机忍者”手环

然而老说国外,难免会“别扯那些没有的,你那些都是国外的,太形而上学了,放到国内不适用啦,我们国情在此。"的现象。

然而国内依然有不少好老师(文章来自于山东师范大学陈家红老师)
然而国内依然有不少好老师(文章来自于山东师范大学陈家红老师)

同时,我们看看这个关于“21天的手环运动”从哪里来的吧。

■ 关于21天不玩手机的成功学

三峡学院的老师们亲自搞一些“游戏忍者”手环,可见老师用心之深,也可以说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然而这个21天这活动也是来自“高大上”的国外。

这个21天的手环运动其实是个鸡汤性质的东西,发起人是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基督会联盟主任牧师”威尔·鲍温发起,而在威尔·鲍温成为“联盟主任牧师”之前,他多年从事广播和行销等工作,他倡导一项名为“不抱怨”的活动,参加者需要戴上一个紫色手环,坚持21天内不做抱怨。一旦察觉了自己抱怨了之后,便把手环换到另一个手上,同时他也撰写了《不抱怨的世界》一书,现在每购买一册此书会获赠一个紫色手环。

威尔·鲍温和他的手环
“联盟主任牧师”威尔·鲍温和他的紫色手环

目前国内宣传“不抱怨”系列的说明是:“自2006年这项运动开始,不到一年,全球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积极的参与了这项运动,学习为自我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充满了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而你,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带上紫手环,接受21天的挑战,为自己创造心想事成的无怨人生吧!”

就目前来看,无论是在读书阶段的中学生们,或者社会成年人,这个手环配上心灵震荡的主题受众挺广的,而且手环卖的不错,书卖的也不错。此外这种例子国内也很多,学生群体有《李阳英语》,当年不少同学在煽动下买了书和光盘;职场范围内还有《把信送给加西亚》,现在依然有很多新人入职前要读这本书。

成功学或者心灵鸡汤,或许真的能够在某种程度帮助到其受众,但前提往往会让这受教群体丧失了自我思考能力,他们的导师是寄生于世俗大众的成功学大师,而不是真正在现实实践上下功夫和思考的人。也许多年后,这批大学生走向社会,成为新一代大学生的父母们,而他们的大学生孩子们课上搞着新一代科技设备的时候,不知道他们这代人会不会也会做一些“21天不什么”之类的动作。

顺带提一下,新一代科技设备的创造者很有可能是一群课上玩手机的大学生,或者辍学生。

0

读者 珯王

wangzhengjie@chuapp.com

每天主要任务是改自己的错字。

查看更多珯王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