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次热情燃起与耗尽的循环中,从孤独的自我中牵引出来,连接到另一些身处世界各地、同样在认真爱着些什么的人。
某天,我的小红书主页忽然出现了一款名为《同人女爱同人》的文字游戏推荐,据说非常真实完整地呈现了同人女的生涯,于是断断续续搞了十几年同人的我当即决定试一试。
只用了大概半个小时,我就达成了一个结局,而按游戏世界的刻度算,已经过去了100多天。如果要给我这100天的赛博同人文手生涯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因热情而始,也因热情而终。
刚开始,我满腔热情开始写自己嗑的那对CP的同人文,因为没有热度而苦恼;后来试图通过阅读练笔来提升水平,却还是没有热度,于是在其他热度高的文章里学到一些蹭网络热梗、写擦边内容甚至抄袭之类的小技巧;终于有了点人气后,又去混迹各种同人创作活动;最后,我的文章用了一些热梗,热度飙升,我自己却因为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潜心创作的作品无人问津而大为破防,热情耗尽,退坑跑路。
游戏里的这100多天,我每天勤勤恳恳地把3个行动点里面的2个拿来写同人文或进行阅读练笔等提升,剩下的1个拿来在刷Tag、看Bot、回评论、水群、和同好聊天等行动里选一个消耗,拿着比上学的时候兼职帮人写演讲稿还要更低的价格乞求有人来找我约同人文稿件。和在现实世界的状态一样,我收到评论会开心,遇到纷争就躲开,和同好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终于把游戏里的“热情值”消耗殆尽,解锁了“小透明”结局。
和去年在Steam上线的同类题材游戏《太太!我喜欢你!》相比,《同人女爱同人》可以说非常粗糙,所有界面只有文字,选择只能靠点击,让只体验了半个小时的我一度觉得有些无聊。但这个游戏里不止呈现搞同人的快乐、热情这种正面的东西,它不会刻意回避嫉妒、压抑之类的情绪和一些纷争,也不会回避审核、AI、抄袭等争议话题,所以也因为“真实”和“残酷”而支撑着人们玩下去。
只要搞过同人,你就一定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自己的作品无人问津,不免黯然神伤;其他同好仅仅是把网络热门梗换了个头就获得了极高的热度,足以让人“破防”;好不容易有同好来评论反馈,立刻欣喜雀跃;因为一些不友好的评论而生气,却依然想和对方解释沟通;和喜欢钦佩的同人创作者交流时激动紧张,在某些敏感内容上和审核斗智斗勇时相当无奈;看到一些仅仅因为很小的观念差异而产生的恶意吐槽和争端时,又会感受到深深的无力……
完成小透明结局后,我又去社交媒体平台上看了看其他玩家的反馈,才知道如果继续升级、和同好互动,后续我会与游戏中那个主动前来搭讪的同好之间产生一系列或温暖或感人的故事。毕竟同人创作是基于兴趣,基于情感,从这里生长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链接,似乎理所当然地更加特殊、更加难忘。
于是,我也回想起了搞同人这十几年来认识的同好们。在学生时代,前辈姐姐看到我发了因为现实学习压力而喘不过气的动态,会主动发来安慰和建议;喜欢周游世界的同好在假期会时不时地分享旅途中的一座山、一片云,让我也有走出小镇去看看世界的动力;在一位已经连载了十几年的写手太太建的“催更群”里,她本人最近忽然贴出了自己的婚纱照,在这样有意义的时刻,一向社恐不爱水群的我也私聊她,送出祝福,然后感慨:这十几年,我们虽然从未见面,却也从未在彼此的人生里缺席,尽管只是以看客的身份。
所以,哪怕游戏内外都是一个“小透明”,哪怕嗑CP、搞同人的快感还伴随着很多负面的情绪,我却依然觉得自己还可以继续坚持下去。如果说我从同人创作中得到了什么,那就是一种对功利现实的反叛——不以结果定义意义,而是在每一次热情燃起与耗尽的循环中,把我们从孤独的自我中牵引出来,连接到另一些身处世界各地、同样在认真爱着些什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