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离开Cos委托的女孩

交易与情感交织的痛。

实习编辑姚楚杉2025年09月02日 17时17分

Cos委托的意思是,“单主”(下单的客户)支付费用,聘请委托“委托老师”(Coser)扮演成指定的动漫、游戏中的角色,双方按约定进行线下的“约会”活动。

这项活动源于Cosplay,又不止于角色扮演。大部分Cos委托诞生的基础是:单主对某个角色怀有深厚的感情,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和对方在现实相遇。基于这种心理,围绕着国产乙女手游(国乙)男主角的Cos委托需求更多些。出于对角色的理解程度、人身安全等原因,深度参与Cos委托活动的人,无论单主还是委托老师,通常都是女性。

00后的小凌(化名)是一名国乙玩家,也是一位兼职2年的委托老师。她最近离开了这个“行业”。她对我们说了自己在过去2年的感受,以及离开Cos委托的原因。

以下是小凌的讲述。

1

我收到单主发来的微信消息时,心情很复杂。

消息是这样的:“宝宝,这是一篇简单的Repo。我是个不太会说话的人,很多感受在心里不知道怎么表达。希望你不要介意我的嘴笨!真的特别感谢你把他带到我身边,我好幸福,看得出宝宝皮下是个善良可爱的小朋友。回去的地铁上没忍住哭了,我会一直记得……”

美好,短暂,失落

我接触过形形色色几十位单主,大部分人都会像她一样,给我发来长长的Repo(反馈)。回复这条消息很简单,怎么回应,从哪些角度夸夸,怎样安抚对方的情绪,这些我都很熟练。但点击发送对我来说又很困难。和她相比,我的真实情绪没那么“高”,回复中频繁出现的“宝宝”“喜欢你”,大多是统一的话术,不完全是我的真实想法。这些话说多了,会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客服。

我知道她大概不会介意。这些话看起来情绪很饱满,她应该也不会联想到我对很多人说过差不多的话。但我就是会卡在这儿。我们分开前,她克制又略微用力的拥抱重量好像还留在身上,让我没法用轻飘飘的心态回应。

我只能努力回想当天“约会”的细节,写一个尽可能真实又不扫兴的回复,然后再快速地从那种情感里抽离出来,切换到自己的生活状态。这个过程没有说起来那么轻松,很多时候我都会感到很心累。

2

我第一次听说Cos委托,大概是2022年前后。当时我在小红书上刷到一篇分享帖,印象最深的是一张照片,构图很好,一位特别漂亮的女孩子,和一个Cos成游戏男主角的人十指相扣,背景还有蛋糕和花。那个分享帖收获了很多红心和收藏,被推到我的首页。

当时我以为那是Coser亲友之间的互动,羡慕了一下就刷过去了。后来,看到更多类似的贴子,我才发现这原来是个专门的业务。单主出钱,请委托老师Cos成自己喜欢的角色,然后两个人“约会”一天,大部分活动是去看电影、逛游乐园或者拍照。

我很早就接触乙女游戏了,小时候在电脑上玩过盗版日乙。《恋与制作人》我是开服玩家,期间虽然淡出过几次,但始终没有完全退坑。我的个性比较现实,二次元和三次元分得很清楚。比如我虽然喜欢李泽言,喜欢和他谈恋爱的感觉,但在新卡推出的时候偶尔也会吐槽“狗男人又在圈我钱”——你看,在我的认知里,他始终都和游戏绑定。我从来没幻想过他能变成一个真人来到身边。

但看到有那么多单主分享美好的委托经历时,我心动了。那是我从没想象过的体验,我觉得自己要试试。

也是在小红书,我联系了一位看着有眼缘的委托老师。但很可惜,我的初次Cos委托体验非常糟糕。由于前期沟通做得不够,我和那位老师相处起来并不愉快,别说恋爱感了,连正常交流都硬邦邦的。这场委托结束得很潦草,回去后的几天,我都有一股“钱白花了”的窝囊火。

在心里复盘时,我觉得有太多因素导致了体验不好。比如,严格说来,对方其实和照片“判若两人”;比如,我和她的阅历相差太多,聊不到一起;再比如,她的演技太差,没能捕捉到男主角的特质。想着想着,另一个念头就浮了上来:如果让我来,我能做得更好,那我为什么不试试当委托老师呢?

我以前当过几次业余妆娘,对自己的化妆技术有点自信;我比较高,脸型偏长并且有些棱角,很适合Cos成男的角色;我对国乙剧情都很熟悉,扮演男主角应该也不是问题;我觉得自己是讨好型人格,也很容易共情别人。

从想法到行动,中间大概隔了半年。这期间,我偶尔会在小红书发自己Cos游戏角色的照片,同时,只要有“新手托子(委托)必备注意事项”“如何减少委托翻车率”一类的帖子,我几乎都会点进去看,还把要紧的写在备忘录里。到有人私信问我接不接委托时,那篇备忘录已经列了三四十条重点,我也差不多把它们记得烂熟了。

第一次接单,我点进对方的主页从头到尾翻了一遍,从她的说话方式和日常分享中想象她大概是个怎样的人,直觉判断我们的磁场合得来后,才确定她成为我的单主。正式约会前一天晚上,她问我能不能“上男友皮和角色皮”,我回答完全可以,并和她确认彼此对肢体接触的接受度。比如我们都觉得,拉手和拥抱是可以的,但是亲吻不行。

我们约在她家附近的一个商圈。刚见面的时候,一切都还算走在正轨上。我想象自己正在拍戏,周围有很多镜头,尽量让自己说的话和行动贴近男主角人设。但没多久我就撑不住了。我们的互动总是突然拐到预想不到的方向,而我必须时刻思考怎样的反应才能更像男主角——现实里没有导演对着你喊“卡”,我没时间分心去判断自己表现得对不对。

这场用力的表演最终还是完全垮掉了。喝下午茶的时候,她提议和我玩“真心话大冒险”。我被问到“如果要旅游,你最想带我去哪里?”一瞬间,我意识到这道题的标准答案藏在游戏某张卡面的剧情里,它不算那么热门,所以不在我前期准备的范围内。

我被彻底问住了,感觉像课堂上被老师点名又不知道答案。我不记得自己当时沉默了多久,一直盯着桌上的玻璃杯,不敢看她。我还在维持笑容,但桌子底下的手指甲已经抠进肉里。我感觉自己完蛋了。

陷入打破梦境的恐慌

让我意外的是,她主动化解了我的尴尬。在此之前,她都表现得像个小女友,好像坐在面前的真是男主角。但这个时刻,我听到她的声音响起:“是不是西安?我记得你说还想再去。”

我们没聊过西安。我的小红书主页有以前去西安玩的内容。这个城市跟游戏男主角没关系,是她在给我找台阶下。我顺着她的话讲了在西安旅行的经历,还试图通过她的微表情确认她的心情。相比我的“天塌了”,她看起来平静得多。

结束后没多久,我就收到了她的Repo,里面没有我担心的差评。她说,很感谢我能把男主角扮得这么还原,就像真的在她身边一样。

但我的挫败感并没有因为这封Repo而减轻多少。我认清了两个事实:一是哪怕自认比曾经约过的那位委托老师“靠谱”,我其实也很难还原男主角,达到60%的相似都难;二是委托现场注定有3个灵魂共存,单主、男主角,还有我——不管怎么用力压缩“我”的存在,都没办法实现那种理想的、二次元角色和三次元人约会的场景。我觉得Cos委托体验更多还是由委托老师和单主共同创造的,是现实世界两个真人的相处。

3

虽然开始不算顺利,但我没放弃这个兼职。那时候我的本职工作比较闲,每个月都能接2到3单,甚至更多,接委托可以给我带来额外的收入。另一方面,出Cos、当委托老师,这些“塑造男主角形象”的过程给我一种在搞同人创作的感觉,其实还挺快乐的。

可能不只有我这样想。接单的次数多了,我偶尔会遇到那种比较特殊的单主,见面喊我“姐妹”,研究我的底妆怎么画得服帖,和我讨论假发如何打理。约会更像是团建,她和我,她的朋友和另一位委托老师。我们在民宿里用角色的身份玩梗、拍段子,或者跳“抖舞”——就是抖音上比较火的舞蹈模板。大家在一起的氛围很轻松。这种体验在我的Cos委托生涯里很难得。

至于那些更符合人们印象的,以获得恋爱感为诉求的单主们,随着接触的数量增多,我也意识到,其实大部分人都很清醒,很少有人真分不清二、三次元。许多人想要的其实就只是一个瞬间,一种朦胧的感觉。

比如有一次委托,我要Cos的那个男主角性格比较浮夸,会经常给玩家准备小惊喜。为了符合人设,我给单主准备了点稀奇古怪的可爱玩偶,把它们串联到一起。想着等她拉出一个又一个的玩偶时,再说点“骚话”逗逗她——结果见面的时候,意外发生了,装礼物的袋子质量不过关,东西撒了一地。先前准备的台词也没法说了,我只能弯下腰狼狈地捡。

本来以为又要翻车了,但那个单主看起来很开心,她边笑边和我一起捡。过了一会儿,吃饭的时候她还在说,那样开场真的很像“他”能做出的事,就好像“他”真的跨越次元来找她了。

还有一位单主,整个委托过程里她都显得很紧张,可能比我还社恐。只有在照相馆,我记得她穿了很美丽的洋裙,头发也是精心打理过的卷。我们靠在一起等待的时候,旁边一位小姐姐凑过来问:“你们是情侣吗?”得到我肯定的回复,小姐姐又说:“真好,特别般配,我给你俩拍张照吧!”

路人的认可好像点亮了什么,那是全天她情绪最外露的时刻,她主动向那个人介绍我Cos的是什么角色,出自哪款游戏。在后来发给我的Repo里,她还特意插入了小姐姐拍的照片,并在上面加了一个天使造型的小熊贴纸。

照片记录了你明媚的样子

自从领悟到单主们普遍有“追求一瞬”的心理,我就开始琢磨怎么打造那些有意义、会被人记住的瞬间。毕竟刚才说的那些情况太偶然了,要长期保证委托质量,需要点小巧思。

比如,有一次我为单主准备花束,特意从隔壁市定了设计款。我想表达“花朵会凋零,但我对你的爱不会”的意境,所以在花束里偷偷藏了一朵难以分辨的假花。这个灵感是我从小红书学来的,不是原创。

委托结束后大概一个星期,我收到她发来的照片,瓶子里其他花都蔫完了,只有那朵假的还好好开着。她说,长这么大第一次被“男朋友”这样捧在手心里,以前没有过,以后可能也不会有。无论如何,她会用心记住。

4

对于接委托,我最核心的诉求其实是不要被“挂出去”。我不喜欢跟人吵架,也不喜欢处理矛盾。在我的印象里,这个圈子里许多人年纪都很小,可能还是学生。有些人容易冲动,情绪化,会因为很小的事情就把人挂到网上吐槽。

一些单主认为和委托老师的关系就是甲、乙方,当她们觉得自己吃亏的时候,就会格外强调这一点。但在实际的委托里,她们又会提出十分“感性”的要求,比如不允许委托老师在约会结束当天结算尾款,理由是——你是我的委托老师,“戒断期”还没过就提钱,你还当我是单主吗?

这逻辑听起来很怪吧?其实我能感觉到,有的单主确实会在心里偷偷把委托老师当男朋友看。但她们不会说出口,可能自己也知道这样太“臆想”了,所以她们会重复强调自己单主的身份,以此要求更多。

我遇到过一个特别极端的单主,说实话,我不太想提起她,但谈到Cos委托带给我的工伤,又绕不开这个人。以我的视角看,从售前到正式委托再到售后,全程都很顺利。唯独有点不太正常的是这位单主特别喜欢我用“皮下”(指委托老师本人、不扮演角色)的身份和她聊天,我的理解是,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她感到很孤独。

她和我讲原生家庭的不幸,讲学校同学对她的排挤,讲自己的容貌焦虑,这些恰好也是我经历过的。所以我自然地说出了现在看来有些越界的话,轻易“接住”了她的倾诉。我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去开导她,像个稍微年长的朋友那样。我以为这样做能缓解她的苦闷,哪怕只有一点点。再退一步讲,就算我的话没有起到任何实际作用,至少我在她心里也不该是个坏人。

没想到这些全是我的自作多情。有一天,我刷到了她的小号,里面全是骂我、诅咒我的内容。我能确定账号的主人是她,帖子里说的细节全对得上,IP也一样。我说不清当时是什么感受了,整个人都是呆的,我不记得自己有没有流眼泪。

她恨我的理由也让我觉得无语:因为我消息回得慢了,因为我没接受她的下次委托邀请,因为我好像“区别对待”了她和其他单主,因为我“高高在上”地指点了她的生活……我打开微信找到她,想质问又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只能发了个打招呼的表情,很快收到她的回复:“宝宝怎么啦!”

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比想象中大。从那之后,我更加注意与单主保持距离,可有些时候还是会进入一些漩涡。我曾经为了让单主体验更好,更有“被爱”的感觉,真的尝试过在脑海里催眠自己喜欢对方。当然,这不可能成功,因为我不会喜欢上女生。

但也有过一次,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我和单主之间的磁场太合适了,那一天约会的氛围黏糊糊的,好像冒着粉红泡泡。我甚至回到家都还想继续给她发消息聊天。理智告诉我这绝对不可以,所以我又赶紧洗脑自己,她只是单主,只能是单主。当天晚上把不该有的念头断了,第二天我才恢复正常。

不管怎么说,和单主建立情感链接对我而言是一种负担。我没办法接受从金钱关系上衍生出其他关系,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这么说可能有点冷漠,但我很难把“单主”的标签从她们身上摘掉,我相信对方也一样。她们眼中的我,也是我在“营业”状态下塑造的形象,和本人有一段距离。

我看过一些报道,说Cos委托是大家彼此帮助,一起造梦的行为——现在我觉得,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这件事,它可能是这个行业诞生的初衷,是许多人对外解释这件事的口径,但不是全部的事实。

5

这2年下来,我发现无论是成功的委托还是失败的,它们都不可避免地在我身上留下痕迹。

比如,我越来越“钝感”。我记不清跟多少个单主一起走进婚纱店,向穿着婚纱的她们单膝下跪,求婚。最初我会和对方一样激动,就像真的经历了一场爱情,脑子热热的,连话都说不流利。后来,我对求婚这套流程越来越熟练,无论单主多感动,我的情绪几乎都是平稳的,能顺利吐出一大串情话与誓言,让场面看起来更加“完美”。

不要麻木,不要冷漠

再比如,我的性格也发生了一点变化。我记得有一次和女性朋友走在街上,我没有出Cos,是普通装扮,遇到一个陌生男人,他先是明目张胆地上下扫视我们,然后走过来向我的朋友要微信。我立刻把她拉到了自己身后,哪怕她其实比我还高,然后冷着脸把那个人凶走了——这好像成了一种下意识的反应,我会代入男性的身份去维护身边的人。以前不是这样的,我曾经是个非常怕事的人。

还有就是,长期频繁接委托后,我内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了,而且变得很容易生气。我的手经常会不受控制地抖。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被问到“在抖什么”,就让我很尴尬,因为不知道怎么解释。

我上网搜索过,知道手抖可能是过度焦虑导致的。我确实一直在焦虑。我几乎天天都在担心自己搞砸了什么然后赔钱,或者被谁看不顺眼挂到网上。想久了,我就开始生自己的气,为什么当初没好好读书,为什么没能力上个好班赚更多钱,导致今天要吃这种苦……真是气死我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委托老师都像我这样。我身边也有人约过网红Coser当委托,带着她们吃好的喝好的,还会送她们价值几千块的礼物;我还听说,有很富的单主会约委托老师一起出国游,从护照到机票全都给办好,委托费可能达到上万。对这种层级的委托老师来说,也许这会是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吧。但是对我个人而言,如果能重新来一次,我不会再选择做这件事。

Cos委托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正面的影响,可我觉得就算没有它,随着人生的不断前进,我肯定也会在某个时机发生这些转变。而那些更多的、负面的影响,我觉得一定程度上是这个圈子特有的,最好不要经历。

幸运的是,我的生活安排近期有了大变动。我即将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启一段新的人生,这成为我下定决心离开Cos委托的契机。也许有一天,我还会以单主或者委托老师的身份回归。但是在那之前,我必须好好整理自己。

0

实习编辑 姚楚杉

狂热游戏爱好者,超绝代入党,手残。梦想是成为魔法师,如果不能,那就多写点有意义的文字。

查看更多姚楚杉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