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恐婚”情绪浸入国乙

幻想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美好,也在于能对抗现实的忧虑。

编辑祝思齐2025年08月27日 17时39分

很少有什么能像“婚卡”一样,在国产女性向手游(以下简称“国乙”)中承受着许多种期待,但这些期待有时候又彼此矛盾。

所谓“婚卡”是玩家群体中约定俗成的说法,主要指在周年庆、情人节等大活动期间游戏推出的各种结婚主题混池——至少看上去像结婚。它必须是一个“节点”,玩家和男主角的感情来到一个阶段,需要一次承诺、一个仪式去纪念。它要足够特殊、足够浓墨重彩,能满足玩家对情定终身的浪漫想象;它又必须不能是真正的“节点”——恋爱还要继续谈,剧情还要继续写。游戏不可能就此从乙女游戏变成婚姻生活模拟器。

所以,过去国乙推出的许多婚卡基本都不是真结婚。要么是场景体验、要么是平行世界,要么被官方称为“誓约卡”之类与结婚有所区别的场景。即便如此,在玩家心中,这些“假结婚”本身并不影响她们真实地体验那个场景,和男主角借着礼服、捧花和戒指等全套道具,宣誓这段感情是长久的、唯一的。

国乙往往会选择周年庆、大版本等重要节点推出婚卡

只不过,随着多款国乙运营的时间越来越长,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现实感无可避免地逐渐渗入这些精心构筑的情感乌托邦。

比较明显的一点是,早年乙女游戏推出婚卡,除了围绕卡面质量、定价等等“场外因素”之外,不会遭遇太多关于“恋情”本身的争议。但近年来,质疑婚卡的声音开始反复出现。

一部分质疑针对厂商的商业决策:新游戏的婚卡是不是出得太早,感情有没有到位?许多玩家虽然接受了国乙的这一套商业逻辑,并且心甘情愿地为情感体验付费,但她们仍然不希望厂商太仓促、太密集地推出婚卡,唯恐让玩家和男主角之间的关系显得不够郑重、急功近利。

另一方面,还有一种玩家声音也日益增长:她们根本就不想要婚卡。换句话说,即使在“二次元”,她们也不想结婚。这部分玩家的声量不算很大,甚至偶尔会被其他玩家视为“煞风景”。但她们的存在不可否认,也从侧面体现了很大一部分当代女性的心理状态。不管是在二次元还是三次元,“恐婚”都有着复杂的成因。

夹缝中的婚卡

纵观当下几大国乙推出婚卡的历史,其实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通常在开服1年多开始试水婚礼主题,然后在重大节庆和活动大版本上线混池,西式婚礼和传统中式婚礼交替。

《恋与制作人》在2019年、公测1年多的时候,推出了首个西婚卡池“幸福进行曲”。2022年情人节,《恋与制作人》又推出了情人节婚礼主题卡池“爱的阿尔法”。同年,《光与夜之恋》在1周年之际推出邀请玩家和男主角进行婚礼体验的“繁花与序章”;《时空中的绘旅人》在七夕推出中式婚礼主题的“与卿书”。

2023年,《时空中的绘旅人》在3周年庆推出西婚主题活动卡“漫长的箴言”。2024年,《恋与制作人》在7周年以民俗体验为由推出中婚卡池“地久天长”。2025年,《恋与深空》在公测1年后推出首个玩家和男主们身着西婚服饰的誓约卡“于深空见证的”,《光与夜之恋》则在暑期版本推出中式大婚卡池“灼灼金帐栖”。《遇见逆水寒》《掌门太忙》等国风乙游也在七夕等重要节点推出过婚卡。

国乙大型活动中,中式婚卡和西式婚卡往往交替进行

只有《未定事件簿》的节奏略有不同,遵循着和现实生活一致的步调。2021年1周年庆,游戏推出了表白卡池“绯色之吻”;2022年2周年,游戏推出订婚卡池“约定之日”。2025年,游戏终于在5周年庆推出了正式西婚卡“你是我心动的唯一真相”,并且玩家可以选择和男主角“真结婚”——包括领证。只有2024年的仙侠主题古婚“红尘共长生”跳脱于现实时间线之外。

这些婚礼主题自然引发了玩家们各种各样的反响。而从玩家对卡面、剧情的要求中,其实能一窥当下人们自身矛盾的情感状态。

目前,社会仍然处在传统观念向现代的转型期,玩家对婚礼要素的需求本身也反映着这些矛盾。一方面,大家仍然沉浸于婚礼仪式本身带来的传统幸福样板和经典浪漫要素,希望它们是想象中浪漫符号的集合;另一方面,玩家也会要求用现代观念对这些仪式进行重新阐释。

这一点在中式婚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国乙的古婚活动通常话题度很高,毕竟男主角们往往会在这时候推出非常华丽的新造型,剧情也常常涉及前尘往事、前世今生等种种情感纠葛。这对玩家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但今年《光与夜之恋》的古婚卡却遭到了一些玩家的批评,原因是卡面剧情没有太聚焦于中式婚礼的种种仪式,反而聚焦于尺度,让她们觉得“很不庄重”。

尽管存在玩家众口难调、审美存在差异等因素,这个事件仍然从侧面佐证了婚卡的“本职”是对浪漫符号的演绎,而非简单地提供玩家喜闻乐见的内容。玩家想在中式婚礼中看到八抬大轿、十里红妆这种基本不可能见于现实的盛大场面,想要掀开盖头那一瞬间的一眼万年。在这里,传统仪式的繁琐与隆重是为了展示对玩家身份的重视,也是一种古典式忠贞浪漫的“提纯”版本——尤其需要剔除中式婚俗背后的封建和宗族色彩。即使是偶尔会启用大户人家背景的古婚卡,也见不到任何和“盲婚哑嫁”相关的剧情,男主角和玩家的相遇几乎都是自由恋爱、命中注定。

相比之下,西婚,或者说现代婚卡会更加直观地反映当代婚恋观,也是许多玩家希望找到共鸣与承诺的地方。社群同样会讨论戒指的式样、头纱和礼服款式这类典型的“符号”,但重要性远不如活动中体现出的“理念”。

现代婚卡往往承载着玩家心目中对理想婚姻的理念

同样是《光与夜之恋》的婚卡,“繁花与序章”中有一名男主角的新婚电话曾被许多玩家奉为经典:“人们都说结婚这天是女孩一生中最美的一天,可我并不赞同这种说法。如果结婚后女孩就再难回到曾经的美丽,那婚姻听上去反而成为一场灾难了……成长的脚步并不会因为婚姻而停滞……我希望你每天都比原来更坚强、更自信。”

西婚卡也是实践当代玩家心目中理想婚礼的机会。玩家是否和男主角共同策划、是公开宴请还是选择更私密的小型仪式等等,在保证形式“独一无二”的同时,也体现着双方对婚姻关系的态度。

今年《未定事件簿》的婚卡,就被玩家考据出其中一位男主角色的卡面参考了维多利亚时期画家埃德蒙·布莱尔·雷顿(Edmund Blair Leighton)的作品《结婚登记》(The Wedding Register)。原本的画作中,在众多宾客的见证下签署法律文件的新娘呈现出一种庄重、优美的气质;游戏则用更明亮的色彩和全无踪影的宾客,为玩家呈现了“仅属于两个人的契约”、不受外物干扰的婚姻约定。

《未定事件簿》的西婚卡被玩家考据出以古典油画为原型

恐婚的二次元

虽然婚卡的卡面与内涵因为承载着重大意义,经常被玩家十分谨慎地审视;但婚卡每次都能让游戏的流水和讨论度更上一层楼、甚至经常冲上热搜,也是不争的事实。总体来说,玩家期待婚卡,期待在各种有意义的时间节点和男主角许下誓言,共同规划未来生活。有玩家如此解释婚卡的重要性:“谁都不喜欢(男主角)跟你谈恋爱却不期待和你的未来,未来规划里完全没有你的存在吧?”

这就使得一部分不喜欢婚卡、声称自己“恐婚”的玩家的发言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在二次元也恐婚:“又不需要你做家务,又不需要你处理婆媳关系,甚至不需要你真的和男主角共同生活,更不用生孩子,到底有什么好怕的?”

而在许多对此不那么热衷的玩家的剖白中,我们也看到,她们恐婚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可能从小目睹了父母婚姻生活的不幸,对“结婚”这个概念就非常抵触;有的不信任爱情、不信任自己能够学会爱,对稳定的长期关系充满怀疑和恐惧。

“这种恐惧太强烈了,我在玩游戏的时候也没法克服。”有玩家这样表示。

从根本上讲,比起家务劳动、婆媳关系、和另一个人生活磨合这种具体的麻烦,她们从情感上、从理念上都无法进入和接受这个围绕婚姻构建起来的浪漫符号体系。过往的经历和观念让她们无法将戒指、誓言、仪式等等和“美好生活”对应起来。捧花毫无意义,礼服是华丽的麻烦,誓言更是不一定牢靠……一次新颖的婚礼似乎只是对很多并不那么浪漫的事物的美化,而婚姻从来都不止是一场婚礼而已。

哪怕是游戏里的结婚,也不完全是空中楼阁

当然,没有哪款国乙强迫过玩家结婚。所有真真假假的结婚都仅存于卡面剧情中,玩家不抽卡,就可以当作无事发生。这种观点曾一度被玩家所接受,但随着时间推移,它变得越来越理想化,也越来越不符合实际情况。

原因在于,当下的许多国乙在长线运营中非常强调走“2.5次元路线”,通过各种商业活动让男主角的陪伴成为玩家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会因为现实中的社会事件推出“安全语音”等功能。这种关怀的姿态,使得游戏很难彻底回避一些实际困扰玩家的问题;随着游戏运营的时间越来越长,玩家群体也迟早会进入需要思考婚姻的年龄。

换句话说,国乙早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生态,不再是单纯只属于“二次元”或者ACG范畴、提供虚拟男友的产品;玩家在玩游戏时的心态也不可能真正脱离现实。那么,三次元的恐婚情绪“渗透”到了二次元,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当游戏和男主角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玩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与鼓励时,这些由现实而生的负面想法,也成为了它们有责任处理的部分。

实际上,有厂商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应对。《时空中的绘旅人》在婚礼体验活动“漫长的箴言”中,曾让其中一位男主角告诉玩家:“并非每一种人生都需要去体验,你有选择抛弃和退却的自由。但若你踏出那一步(指同意结婚),他的答案始终不变”。

这让部分“恐婚”的玩家感到很安慰:“我也是二三次元都恐婚。别的游戏婚卡都是一上来就强行替我‘愿意’了,但是‘海螺肉’(《时空中的绘旅人》谐音绰号)的婚卡真是交出了一份我很满意的答卷。”

就连难得“真结婚”、并且按照贴近现实的节奏每年推进恋爱进度的《未定事件簿》,也会在举行仪式的时候让玩家确认是否和男主角领证,自由选择是否在法律意义上确定关系。

对一些恐婚的玩家而言,选择权和体验美好婚礼一样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为这类设计感到高兴的玩家不一定会真的拒绝或者抛弃男主角。相反,她们中的大多数仍会兴高采烈地抽卡,并且为结婚剧情热泪盈眶——给她们安全感的,归根究底是游戏赋予她们的选择权。

尤其是,在二三次元都恐婚的女性,可能在现实中经常感受到“丧失选择”。乍一看,她们并不是真的“没得选”,但免不了时时生活在各种隐形的评判和压力下。有玩家说:“(结婚和不婚)都应该是自由的,而不是因为外界强迫以及为了反抗而结婚或者不婚。但说实话,目前无论哪种选择都没有一个对于女性很好的保障——比如离婚带孩子的女性的生存问题,以及不婚后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

现实生活中,退出婚姻的高昂成本和操作难度让很多愿意尝试建立长期关系的人望而却步。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不稳定,也会让人不仅恐惧对方、也恐惧自己无法妥善处理未来可能发生的变故和坎坷。

在现实生活真切的压力下,国乙向玩家说出“你有退却的自由”且不附带任何道德评判和价值判断,便成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离开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是一种二次元所能尽力给出的情绪上的托底机制。无论玩家会心满意足地永远和男主角保持未婚情侣关系,还是因此能更加毫无负担地、郑重地与男主角携手立下誓约,都无损于游戏提供给玩家的浪漫幻想和心灵慰藉。

结语

发展和运营这么多年,国乙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特殊的跨次元生态。庞大的受众群体和较高的关注度让它或多或少地成为流行文化中当代女性群体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她们对情绪价值的需求、对话语权的诉求、对安全感的要求……哪怕它所映出的景象并不完整,也足够有代表性。

围绕婚卡延伸出的女性玩家的婚恋观,也许是其中最复杂、最矛盾的要素之一。比起触乐曾讨论过的那些话题,比如恋爱的商品化、亚文化社群的分裂,以及Cos委托等新的经济和社交形态,它涉及的层面更广、也更现实,哪怕不积极参与社群的玩家,也迟早会面对这个问题。同时,它也更强烈地反衬出当代社会中的人们是如何逐渐对爱情和婚姻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信心、抱有恐惧和忧虑,或者,期待着能通往“幸福”的新的关系形态。

从第一个婚卡卡池到现在,国乙和社会环境都改变了许多

但不管产品和活动的形式如何变化,有一点是不变的:国乙的本职是为玩家提供浪漫幻想,乃至一种健康恋爱的模板——正如几乎所有国乙都会宣称,爱情的终点是学会爱自己,亲密关系的意义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而幻想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美好,也在于能对抗现实的忧虑。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能从中获得真实的力量。

0

编辑 祝思齐

zhusiqi@chuapp.com

咖啡因驱动型码字机。

查看更多祝思齐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