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夜话:被动接受与主动解释

也许真的是因果关系。

编辑陈静2021年10月19日 17时55分

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小罗老师今日病休

作为苹果“全家桶”用户,每逢发布会,我的邮箱里都会收到苹果发来的邮件,虽是群发,但言辞恳切,有种让人“不太好意思不看”的热情之感。不过说实话,大部分苹果发布会我都是第二天看文字新闻,至多看看重播,然后做出一些重要的决定——哪些要买,哪些不买。

今天凌晨的发布会也不例外。几个新产品里,14寸M1芯片的MacBook Pro我肯定会买,原因一是我原本的16寸MacBook Pro实在太大太重,出差背着很是麻烦,二是新MacBook Pro的性能看起来确实十分诱人——起码比上一款发布时诱人多了。

但发布会和新MacBook Pro也有让我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刘海屏,比如有了刘海屏却没有Face ID。看完新闻,我第一反应是向一位在苹果工作的朋友吐槽:“是哪个天才给MBP装上刘海屏的?全公司已经没人能阻止他了吗?”对方也只能尴尬而诚恳地回复:“对不起……”

即使在苹果的宣传图片里,这个刘海看起来也有些违和

虽然用着“全家桶”,而且将来还要用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我还是想说,苹果近些年来有些产品在设计上总让我觉得他们是在摸索用户底线——说难看,也没难看到特别严重的程度,但就是看着怪,而且有种“反正你们也要用,用着用着就习惯了”的耍赖感。

更重要的是,对于苹果每一次的变化,用户除了被动接受之外,也没什么办法,除非下定决心彻底不买。一旦还要继续买,继续用,就免不了要给自己找些台阶下,比如AirDrop很好用,比如iCloud同步很方便,等等。只要能说服自己,那么“因为优点而忍耐缺点”也不是什么接受不了的事情。

很多事情其实都是这样,一旦发现决策和自己无关,又只能被动接受的时候,人可能就会本能地给它找个“合乎情理”的理由——我说的不止是苹果,只要不买,我和苹果就可以毫无联系——有些时候,我也会受困于这种想法,而它让我感到无力。

前段时间,很多关于游戏的新闻都让人不那么开心。这么说可能过于笼统,如果你回溯近二三十年间国内的游戏消息,会发现没有什么时间段能让人特别开心。再说得细一点儿就是,以后想买实体游戏越来越难了,一些实体店关停,门上贴上封条;一些网店下架所有商品,并表示以后不再销售海外游戏。

一家游戏店门口的封条(图片来自网络)

要说一次封禁、下架就让所有玩家从此买不到实体游戏,可能有些危言耸听。但难以否认的是,实体游戏的购买途径就像一块日趋干涸的海绵,挤一挤总能看到点水,但完全干燥只是时间问题。

买实体游戏难,数字版游戏也未必轻松。Steam固然方便,但“蒸汽平台”还悬在头上,其他数字版游戏购买途径,不论PC、主机、移动平台,逻辑也都差不多。没什么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往远了说,有“游戏机禁令”,往近了说,也有“每周3小时”,不远不近地说,还有限制版号。也许是我太过悲观,但经历过这些往事,要保持乐观实在不太容易。

这种发展显然不是玩家乐见的,但玩家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被动接受。这其实也没什么,毕竟早就习惯了。然而在论坛、社交平台参与讨论时,我总能发现一些人在主动为这些事件解释:限制版号,是为了倒逼精品;每周3小时,是利好单机游戏;查封游戏店,是打击走私;屏蔽一些游戏,连名字也不能出现,是因为这些游戏本身就有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这只是一套固定的说辞,玩家们即使嘴里跟着念,心里也不会这么想。但越来越多的情况是,说这些话的人也是货真价实的玩家,他们是发自内心地认为,一切都有个无比合理的原因,既说服了自己,也能去说服别人。

我无意批评这些玩家。也许被动接受一定会导向主动解释的结果。我只希望这个结果能来得晚一点儿。

0

编辑 陈静

chenjing@chuapp.com

我只是一个路过的决斗者

查看更多陈静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