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中盒,身外身,以及一篇关于关于游戏的游戏的文章

“我知道你喜欢元游戏,所以我把更多游戏都算成元游戏,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边玩游戏一边玩元游戏了。”

编辑王恺文2016年12月02日 16时08分

(今天没有备稿了,那篇稿子太烂了,必须得改,只能上王恺文这篇了)

(标题是个噱头,与文章内容没有任何关系……看上去有没有一些屌意?很触乐有没有!)

(第一段写什么好呢……嗯……近年来……)

近年来,在独立游戏圈,Meta逐渐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任何游戏都可以被视为一个被构造出来的盒子,玩家在其中生成化身、投注意念,体验盒子里的内容,而Meta则是让玩家意识到这个盒子的存在。

(在阅读此文的过程中,可以经常选中空白处反色,会有一些惊喜)

(别反白了,谁反白谁傻)你还真傻啊?

简而言之:Meta是“关于游戏的游戏”,又可以称之为“元游戏”。

举例而言,独立游戏常用的一个Meta梗是这样的:你可能在玩俄罗斯方块,玩着玩着方块在空中卡住了,然后界面开始花屏崩溃,屏幕里什么东西跳出来告诉你这个游戏完蛋了,然后“真正的游戏内容”出现了。

(想象一下,你做了一个梦,梦里你发现这是个梦,接着在梦里做梦……醒来以后我发现自己在写这篇稿子)

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史丹利的寓言》是这么干的:一个旁白始终在玩家的耳边唠叨,让玩家去做出某个选择,玩家可以听它的,也可以逆反着来,更可以走其他路,最后会导向不同的结局。

(看完全文,这篇文章有个问题,画外音和内容本身无关,反而都是无意义絮叨或者明明可以变成正文的补充,很刻意很生硬,画外音应该和正文的表达产生分裂感,比如这样:)

(感觉写Meta不提《史丹利寓言》一定会被喷,我之前都没听说过这游戏,直到写文前一天才匆忙玩了两个小时,玩睡着了)

《史丹利的寓言》,坐在桌前的你

这听起来很时髦,但Meta这个说法本来是从Metafiction(元小说)那里借用来的——以某种艺术形式去探讨艺术形式本身,这事儿其实很早就已经开始了。

上了个厕所,回来发现文章不知被谁写完了。桌上有黑色的猫毛

(删掉这句,感觉像是为了Meta而Meta)

盒子里套盒子的“元小说”

在国内,“元小说”最为流行的时段是八十年代。有不少大众熟悉的作家其实都搞过“元小说”,比如史铁生。史铁生写过一篇《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一边讲詹牧师的故事,一边讨论报告文学该怎么写,其间还给出各种写詹牧师的方案。

大致就是这样

那么这股搞元小说的风气是从哪儿来的?当然是在改革开放国门初开之际,从欧美文学界舶来的。

不要崇洋媚外!话说你没听过传统的说书人在台上讲“话说”么?这就是告知观众自己在讲的只是故事,喵!

(删掉,还是太刻意了,喵是什么鬼,故意制造反差么?反而显得肤浅)

在元小说方面影响中国的国外作家,首推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常干的一件事是一本正经地讨论自己虚构的东西,比如《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有一个叫做乌克巴尔的国家,这个国家的所有文学都是关于虚构的大陆“特隆”,并且为其撰写了丰富的历史、哲学、语言和文化。整部小说就在讲述“我”如何发现了关于乌克巴尔的记载,以及乌克巴尔人的记载里是如何叙述特隆的。

据研究,“博尔赫斯”其实是个虚构人物,那些小说都是猫写的

本文作者实际上并没有看过这篇小说,主要情节都是他在百度百科上找的,喵!

胡扯!百度百科根本没有这个条目!

(刻意!刻意!突兀!)

总而言之,在元小说方面,国内的作家以及他们的欧美偶像所做的事情,就是用嵌套的方式构造文章,在虚构的故事里谈论“虚构”,在写小说的时候探讨怎么写小说。

那么为什么小说家要这么干?抛开20世纪两次大战的精神创伤、后现代社会的转型危机之类的事儿不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现代小说这种文艺形式在两三百年的发展之后,已然穷形尽相,能正正经经讲故事的形式,已经被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海明威、福克纳、卡夫卡这些巨擘探索得差不多了。于是乎,后入的天才们觉得,“小说”本身的形式还有可玩的余地。

然而,“元小说”能打出来的也就是三板斧。文字这种媒介的限制是很大的,小说家能做好的只是不停地在盒子里面造盒子,把“虚构”这一概念层层嵌套,让读者意识到这里面的精妙,精妙过后……好像就没了。元小说能做出的最大胆的事情,也不过是《苏菲的世界》那样,女主角最后发现自己的世界是一本书。更多的作家则是在文本内对着读者说话,做出一副“让你来参与写作”的架势。

在戏剧方面,创作者们能做的也不多,所谓“打破第四堵墙”,最具有突破性的是《Sleep No More》——没有舞台,观众进入一层楼参观,里面所有的人都是演员。这听起来不过是一场让观众参与的真人秀,而在“参与”这方面,游戏能做的实在超出太多。

(我知道你们要说电影,但元电影比起元小说和元游戏来说实在是太孱弱了。镜头对于视角的限制实在太大。《黑客帝国》不是元电影!《盗梦空间》也不是!那是庸俗的“盒中盒”故事——真正和元电影沾边的是《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里在大荧幕上放电影院观众的镜头!)

《新世纪福音战士》当年的真人镜头,在蓝光版里极度辣眼

Meta游戏的“身外化身”

除了开头提到的“界面崩溃”、“旁白介入”之外,Meta游戏还有两种既定的套路:多周目和介入现实。

(Win10自动更新,损失了10000字,本来可以出一本书的)

(又是为了Meta而Meta,毫无意义的废话)

有一些Meta游戏会把“真实内容”隐藏在多周目的探索中。例如《The Magic Circle》,一周目看上去是一个质量低劣、易于通关的RPG半成品,而当玩家进入第二周目“Pro Mode”,就会看到这个游戏的制作者们相互争吵,一周目那些不协调之处都源自于此,而玩家要做的就是把开发者搞砸的这一切收拾好。

(你行你上啊!你来写稿啊!你来设计网站啊!)

《The Magic Circle》的草稿世界就是一个“草稿”

这其实还是“元小说”的套路:在游戏里思考如何制作游戏。把这个套路走到极致的作品是《新手指南》(The Beginner's Guide),制作者将另一个开发者一系列半成品拼在一起,并且加上了自己的评论音轨,在游戏中玩家除了“步行模拟”之外几乎什么也不能做,只能静静地看游戏未完成时的怪异世界。

(这游戏制作者就是做《史丹利的寓言》的Davey Wreden,那些半成品全是他一个朋友开发的——这事儿有点像你把你哥们写到一半的小说发到网上,真是感人的友情)

(这段话没必要用画外音)

《新手指南》中,游戏里的“人”

“现实介入”则更加大胆彻底。有一些游戏会故意崩溃和重启,或者停留在Loading界面让玩家以为出了什么事。最极端的《IMSCARED》则悄悄在玩家的电脑桌面上建立一个陌生的新文件夹,把游戏内的一些解谜线索放进去,而在游戏内也会有操作像素电脑的流程——这会让你觉得游戏内的恐怖与悬疑延伸到了游戏外。

(对本文不点评、点赞、转发,你的电脑就会蓝屏,这个诅咒是*&¥*传给我的)

(……)

你的桌面会出现神秘文件夹……也不知道和“全家桶”比起来哪个吓人

如果说“元小说”只能做到层层嵌套,在盒子里放盒子,Meta游戏能做到的就是“身外身”。在最主流的游戏中,玩家拥有在游戏中的化身(自己定制或是系统给定),通过系统的种种机制,将意识投射到游戏的盒子中——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的代入感就是让玩家忘掉“我在玩游戏”这件事,而代之以“我在打怪物”“我在解谜题”。

而Meta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一点。相对传统的旁白、多周目,是营造间离效果,让玩家从化身之中回到现实的身份,把玩家从他们原本沉浸的盒子里拉出来,甚至从盒子制造者的角度去看盒子本身;而“现实介入”则是告诉玩家,不是你在玩游戏,而是游戏在玩你,你的化身和真身都在游戏的盒子之中。

(欢迎来到真啊呜呜呜呜喵)

为什么要做Meta?

游戏圈走到了这一步,实际上和当初文学界的元小说风潮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近十年来,主流的游戏在技术上不断进步,表现形式上却逐渐趋同,尤其是3A大作,在交互模式和表现方式上大同小异——这里面当然有非常复杂的细分,但总体上来说,“游戏”本身的同质化逐渐加重,创新速度减慢。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行业在经过高速发展之后,都会进入这种相对的稳定期,这是相当正常的。

(好比海潮的涨落,好比天边的云卷云舒,好比大雁的南来北迁……好比资本的寒冬)

但游戏和此前的任何一种文艺形式都不同,雕塑、文学、音乐、绘画,乃至电影,都没有游戏这样把盒子造得如梦似幻,让“受众”真的进入盒子里。交互体验可能是游戏最为重要的媒介特征。

(图片发不出来,非常悲伤。事实上我有一张比文字表达能力好上一千倍的大图,可惜它的尺寸是10240X10240,只要放出来网站的页面就会爆炸,你就会被吸进屏幕,穿越到数码世界成为被选中的孩子)

也正是因此,Metagame做到了“元小说”和其他“元XX”都做不到的事情:以盒中盒,破身外身。戏剧、电影和小说也有刻意制造间离效果的手法,但因其媒介本身不具有参与性,很难深入表现受众在沉浸在作品中的反应,“元XX”的效果局限于“盒中盒”,让受众扎下去,进入无限的单向循环。

Metagame击中的是玩家的化身,解构的是玩家本身参与游戏的过程,它是要玩家意识到盒子,逼迫玩家看Meta在盒子上打出的洞,甚至让他们跳出盒子。而不论Meta后面跟着哪一种后缀,它都必然是小众的。“反身自省”是一件很劳心劳身的事情,任何时代的绝大多数受众都不会喜欢在娱乐时进行思考。

我知道你喜欢元游戏,所以我把更多游戏都算成元游戏,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边玩游戏一边玩元游戏了

近年来,Metagame变得时髦,也有些套路化的倾向——上文总结的几种套路,除了突出的代表作之外,还有大量低配版的跟风。这事儿也挺让人玩味的:反思套路和同质化的Meta,在小众的圈子里变得“大众”之后,反而会陷入套路之中。“元小说”是这样,“打破第四堵墙”的实验戏剧是这样,连Metagame都有这样的趋势。

(好像有人觉得加上Meta,就能在Steam上青云直上,就能让一篇半生不熟的文章变得有趣)

(你自己也知道……本文在形式上确实有一个好的构想,但这些莫名的旁白看起来太糟糕了,刻意且生硬,除了把一篇完整文章搞得支离破碎之外毫无意义,我到后面都懒得删了,拿去自己修改吧,下周一之前给我)

下一种Meta,会是VR么?VR比起一般的游戏来,又上升了一个量级,把代入、参与变成了沉浸。VR现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产品未成规模,恐怕要出现反套路的东西,还须等很久。

但Meta VR究竟会是什么样?

(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终于说出来了,感觉真好)

(这个梗太老了,而且你已经在不同的稿子里用过三次了)

(你选中反色了么?这是噱头,骗你的)

(呵呵,我早在开始就说了)

(高洋的新头像很帅)

0

编辑 王恺文

wangkaiwen@chuapp.com

为什么窗帘是蓝色的?

查看更多王恺文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