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什么让一个游戏IP在十余年后依然拥有如此强大的能量?答案就在这些玩家当中。
大约是去年11月,我得知《英雄联盟》2025全球总决赛(S15)将再次在中国举办,上一次在国内可以公开观赛的世界赛还是2017年的S7,那时的我还在上学,没有机会到线下观赛。7年过去了,我终于有机会以游戏媒体编辑的身份来到了S赛总决赛的举办地——成都。
11月4日,刚下飞机我就在机场里闻到一股热油泼辣子的香味。在机场通道中,我看到《英雄联盟》的广告牌,这正是我此行的目的——联盟嘉年华。
从机场出来,我上了一辆网约车。师傅是一位中年男人,很健谈,“你是来玩的吧?我看目的地就在春熙路那边”。“差不多,我是来参加一个活动的。师傅,你知道《英雄联盟》吗?”我随口一问。“知道啊,我玩那个手游。”司机师傅打开了话匣子。
这位司机师傅算是我来成都遇到的第一位《英雄联盟》玩家,他今年35岁,西安人,已经在成都安家生子。有时不想跑车了,司机师傅就会关掉接单软件,在群里约几个朋友,一起去郊区钓鱼。晚上,收工回家给车充电时,他就会打开《英雄联盟手游》玩上几局。
路过春熙路,司机师傅已经好几次看到“联盟嘉年华”的舞台。我们刚聊到这里,车已经到达我的酒店楼下,师傅把车停在路旁,一边用手比画,一边和我说“你待会往前走,走两个红绿灯,右拐就能看见《英雄联盟》了,不用打车啊,走两步就到了。”
放下行李后,我立刻去了联盟嘉年华现场,此刻的春熙路已经被装点成属于《英雄联盟》的主题乐园——巨大的S赛冠军奖杯立在高处,十几米高的四面大屏轮播《英雄联盟》视频,路两旁的建筑上贴上巨幅S赛海报,裸眼3D大屏“飞出”远古巨龙,音响里还放着《Legends Never Die》主题曲。
玩家们已经在现场排起长队等着打卡各个互动项目,其中排队最长的就是领取“联盟身份卡”。我也加入排队的人群,在小程序中登录联盟账户后,就可以在打印机上自助打印实体卡片,这是一张身份证大小的硬质塑料卡片,上面印着游戏ID、区服、注册时间,玩家还可以自选喜欢的英雄做头像,卡片背后的联盟Logo上还泛着炫光,十分精致。
排队的过程中,我遇见了阿青,他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身穿棕色风衣,留着一头长发。阿青从S6开始玩《英雄联盟》,目前生活在成都,嘉年华的筹备阶段他就在网上看到了消息,虽然住处离嘉年华现场只有4公里远,他还是提前2个小时来到现场。
现场最吸引他的就是这张“联盟身份卡”,领到卡片后,他迫不及待地去旁边的拍照墙打卡。在这里,他的账号等级、注册年月日、最高段位、本命英雄、皮肤数量都会展示在背景板上。为了和这些信息合影,阿青排了1个小时的队,“好像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一个具象化的时刻,还能被这么多人围观。”他兴奋地说。
阿青关于《英雄联盟》最深刻的记忆是在读书时,一次假期,他和十多个男生一起约好了去网吧,“我真的就打到天亮,一点都不困。”
“一开始是五排,后来打内战,到了后半夜,有人撑不住,就在电脑前睡着了。”他回忆,“那年压力很大,在有限的休息(时间)里,《英雄联盟》给了我一个出口。”
小左最喜欢的装置也是这面“荣誉墙”。“我在上面扫码,然后我亮出我的大师身份,底下就会有人喊‘哇,大师’。”他说,“我暗暗地努力了10年,就是为了在今天装一拨大的。”
小左今年大四,正在一家与《英雄联盟》业务相关的公司实习。他在大学里创建过一个电竞社群,组织一些《英雄联盟》的校园比赛。能得到这份实习,也是因为他在简历里写了自己有“举办《英雄联盟》比赛经验”。
“当时,HR问我,你玩过大概多少年《英雄联盟》?我当时跟他说,10多年。”小左回忆,“说实话,这3个字打出来的时候,我自己都有点震撼……现在,我又因为《英雄联盟》找到一份实习。”
十年来,小左从来没有退坑过,哪怕在学习任务最紧的日子里,宝贵的休息时间他也会交给《英雄联盟》。
我问他:“那你觉得,《英雄联盟》对于你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小左握了握手上的身份卡,想了一会儿,坚定地说出两个字:“生命!”我有些惊讶,下意识说:“不至于吧……”他又一次强调,“我真的能纯粹地告诉你,这是我的生命。”他接着解释,自己上学时“是一个很肥的人”,因为用左手吃饭、写字,被老师认为不吉利,会挨打。
这些痛苦的回忆,如果不仔细思虑,小左完全想不起来。他说,“我后面才(反应)过来,是《英雄联盟》帮我缓解了这些痛苦。”
11月成都的天气不再暖和,这几天还时不时会飘起不到打伞程度的小雨滴。太阳落山后,气温进一步降低,嘉年华的热度却在逐渐攀升。
现场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热烈的气氛下,玩家开始放飞自我,那张“身份卡”成为最方便的名片,排队中的人们开始讨论起版本强势英雄、本命英雄和喜欢的战队。
老贾有些特别,他带着儿子来到了嘉年华现场。儿子今年8岁,刚上小学,完全没玩过《英雄联盟》。“他小孩懂什么,就是来要贴纸。”老贾笑着说。
老贾今年38岁,在附近工作,早些天看见嘉年华正在搭建,活动第一天就带着儿子过来玩。“那你玩《英雄联盟》吗?”我问,他摆摆手说,“现在很少玩了。”他似乎有些不甘,又补充道:“我2013年就开始玩了。”
他最早的服务器在“卡拉曼达”。“以前玩别的游戏,都习惯进新服。谁知道要去一区?”他说,“以前,我不会玩,打匹配容易挨骂,为了升30级打排位,我就专门去打人机。我记得那个时候玩个机器人,就去上路草丛勾人,拿一血。”
这些都是十多年前的记忆了,老贾点起一根烟说,自己16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去上海打工,父亲是开吊车的师傅,老贾也就跟着学开吊车。没到18岁,老贾考不了驾照,父亲就负责开车,他来辅助操作吊机。“开吊车可不是个简单的活,我差点儿把车开翻过。”他一边摸着儿子脑袋一边说,“这是爸爸以前爱玩的游戏,现在……反应跟不上了。”
后来,他因为爱情留在成都,找了一份坐班的工作,虽然“玩不动了”,但他并没有离开。“我现在主要就看比赛。”老贾说,自己从S3开始,比赛看了十几年。“年年说不看,年年忍不住。去年京东的(比赛),我还是去线下看了,到电影院里,人家组织的。”
老贾走之前,看着远处排队领取身份卡的人群,又看了看孩子,叹了口气:“还是算了,要是有时间的话,可能也想去领一张身份卡的。”
老贾儿子收集的贴纸是嘉年华同人和战队摊位的打卡项目,这也是现场互动最多的区域,玩家想获得贴纸,就得和摊主们做一个小游戏,比如“大声喊出拉克丝的一句台词”“说出一个英雄的外号和名字”“看局部图猜英雄”等等。
我在LGD战队的摊位前又见到了阿青,他正在挑战与世界赛相关的知识问答。“请说出3首S赛主题曲的名称。”“第一位在职业赛场打出盲僧回旋踢的选手叫什么?”“今年瑞士轮中,哪个打野英雄8场全败?”这些问题,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并不简单,但阿青全部答对。
阿青获得了抓娃娃机抽奖的资格,他抽到了一个《英雄联盟》周边帆布袋。我又和他聊起比赛。“可惜今年总决赛没能抢到票,要不我一定会去。”阿青告诉我,今年世界赛入围赛IG vs T1,他买到488元的门票,专程请假从成都飞到北京线下观赛。
“你觉得什么动力驱使着你一定要看比赛,现场看?”我问,他顿了一下说,“玩了这么久,一定要去,这是一个心愿。”
趁着人流稍少的时间,我和“悠米的魔法商店”的摊主小雅聊了聊。小雅来到嘉年华出摊,是因为早些时候看到了官方的报名申请,她提交了自己的作品,成功入选同人摊位。
作为一名S2赛季就在“黑色玫瑰”玩的老玩家,小雅最高段位打到过白金。做周边并非她的主业,纯粹是出于热爱,她会绘制一些《英雄联盟》的同人制品,然后在淘宝上找工厂定制成亚克力立牌和冰箱贴。小雅说,自己是成都本地人,这次活动,官方没有收摊位费“没什么成本,不会亏”。
白天,小雅还得上班,只好让妈妈代为看摊,不巧的是妈妈前些日子胳膊受伤,现在还打着石膏,只能吆喝不方便操作,小雅就请了朋友“拼摊”。现场还有官方找来的兼职志愿者,会帮忙搭把手,搬运物料。
前来帮忙的兼职小哥也是一位资深玩家,他看到嘉年华的招募,想都没想就报名了。“不给我钱我也愿意来啊,我是S3入坑的,《英雄联盟》就是我的青春。”他笑着说,“学校7点上课,我和朋友就四五点起床,先打个首胜再去上学。”
看着这些被热爱驱动,再聚到一起的人们,我再次意识到,一款玩了10年以上的游戏,在一位玩家心中有着怎样的重量,这些能坚持十年如一日玩着《英雄联盟》的玩家,就是这个IP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基本盘”。
互动摊位对着《英雄联盟》IP生态的互动展区,这里有《金铲铲之战》《英雄联盟手游》和《符文战场》3款游戏供玩家打卡互动。玩家集齐4个印章后,还能在兑换台抽奖换取礼物。在奖品展示架顶端,摆着一个约有半个行李箱大小的黑色礼盒,上面印着S赛的Logo,十分精致。抽奖的时候,我问工作人员:“这个是什么奖品吗?”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一等奖,今天还没人抽到,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如果有人抽到了,我一定要请他现场打开看看。”
在《英雄联盟手游》展区中,排队最长的项目是试玩“符文大乱斗”,现在的玩家组成10人内战,胜利者还会有额外奖品。
10位玩家坐在长桌两侧,用官方提供的手机竞技,手机还会连上专业的头戴式耳机,看起来就像坐在职业赛场的舞台上一样。我以前也曾体验过类似的试玩——有人围观打游戏的专注度和紧张感,与自己在家玩完全不一样。现场还会把竞技中的对局直播在大屏幕上供玩家观看。
我也围观了一场对局,其中一位男刀玩家在游戏后期,连续三拨隐身绕后,秒杀对方ADC的同时还拆散了对方阵型,在己方阵容劣势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翻盘比赛,精彩的操作引得台下观众一阵阵惊呼。
胜利者的奖品是一个小“痛包”,我看到他在领取奖品时,攥着身份卡的手还在微微发抖。他的打卡册还有《符文战场》这一项没有盖章,便邀请他一起体验一局,他欣然接受了我的邀请,并告诉我可以称呼他为卢卡。
《符文战场》是拳头游戏在今年新推出的TCG卡牌游戏,此前我曾在试玩会上体验过。这是一款线下游玩的桌游,看着熟悉的英雄角色从线上进入线下,与同好面对面竞技,这让从来没有玩过TCG桌游的卢卡也多了许多耐心学习规则。
卢卡一边摆弄桌上的卡牌,一边聊起自己的游戏经历。他今年24岁,正在西南交大读研,“我今天早上10点多刚起床,躺在床上刷抖音,”他说,“一下就刷到(嘉年华)了,发现离我很近,吃了个饭就直接坐地铁过来了。”他也是个S3赛季“入坑”的老玩家,艾欧尼亚的资深上单,主玩青钢影和兰博,最高在S10赛季单排打上超凡大师。
“当时(打上大师)立马截图装逼,发朋友圈。”他笑了笑。卢卡觉得那是自己竞技状态的巅峰,达到这个目标后,他逐渐变成了一位“娱乐玩家”。现在,他玩的大多是“海克斯大乱斗”和“斗魂竞技场”模式。
我问他:“你玩了这么多年《英雄联盟》,印象最深的瞬间是哪一刻?是你上大师的那一刻吗?”
“iG夺冠的瞬间,”卢卡立刻说,“我当时在南京读大学,专门去校外的苏宁影城看比赛……电影院里都坐满了,(夺冠的时候)整个电影院都站起来了,都在鼓掌。”
一局《符文战场》的对局很快结束了,我靠着对规则的熟悉不留情面地战胜了卢卡。“感觉怎么样,好玩吗?”我问。“规则有点没学透,但还是很好玩的,跟‘炉石’有点像,有机会了我可能带着朋友一起玩玩。”卢卡说。
卢卡常玩的游戏基本围绕着“英雄联盟”IP,每当一款新的游戏推出,他一定会第一时间体验,“其他热门的游戏也会去玩,但最终都还是会回归《英雄联盟》。”他说。
“英雄联盟”IP对于玩家的号召力的确很强,这一点从我的《金铲铲之战》和《英雄联盟手游》好友列表可见一斑,有些平时完全看不出来玩游戏的朋友,会出现在好友排行顶端,每个赛季都稳定在大师以上。
场地当中的人流越来越多,卢卡还想帮没到现场的朋友制作一张“联盟身份卡”,就带着我一起来到IFS七楼露台,这上面有成都的知名地标——大熊猫。
这个热门打卡点现在也被嘉年华“占领”。电竞舞台上正在进行着测试版本“海克斯大乱斗”的对局,这个模式的游戏策划也来到嘉年华现场,在台下仰头观看玩家对局。
对局准备的间隙,为了不让活动冷场,主持人让观众上台进行“你比我猜”的小游戏,玩家两两一组,一人背对屏幕,另一人要靠着动作来让对方知道大屏幕上的英雄是什么。
舞台上,两个深紫色头发的男生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他们的头发是在楼下的“联盟化妆区”刚刚染紫的。
他们在成都本地读大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在同一所学校。上午,小光在抖音上刷到了嘉年华的消息,立刻分享给朋友,朋友看了一眼,回了一个字:“走。”
于是,他们俩坐了10站地铁,从锦江区的学校专程赶了过来。小光说,自己是一位“淀粉”(EDG战队粉丝),他第一次接触《英雄联盟》是S3赛季,那之后便成为EDG战队的忠实粉丝。
热爱在8年后有了释放的机会,那是S11赛季总决赛,EDG即将与DK展开决战。小光在网上买了一面EDG队旗。赛前,他坐在电动车后座,在达州的街道上挥舞队旗为EDG加油助威。那夜,EDG拿下世界赛冠军。
小光告诉我,那时他还在上高中,大家都没有手机,没能留下视频纪念。于是在2022年,他和朋友一起爬江西武功山时也背上了这面旗帜。爬到山顶后,小光展开队旗,风把他的头发和旗帜一起吹动,他期待着EDG在后面的世界赛中继续登顶。
夜幕降临,春熙路的裸眼3D大屏中,远古巨龙击碎石壁“飞入”嘉年华现场,数台大屏联动放映,好似巨龙在楼宇间穿梭,最终,巨龙落在被称为“传送门”的四面大屏主舞台,留下“远古巨龙入蜀腾飞”的字样,路人和玩家纷纷拿出手机拍摄。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遇见了一个熟悉的面孔,他是情侣博主铲屎瓜。他的账号“我女朋友是战斗萝莉很能打”在抖音上有271万粉丝,我也曾多次刷到过他的视频。
铲屎瓜是在S4赛季“入坑”《英雄联盟》,也是从那时开始关注世界赛,S4、S5、S6、S7,他经历了LPL的“绝望年代”。“输得有点麻了,”他形容,“像看国足似的。”
纵使屡次失望,他还是忍不住去看,S8总决赛那天,他正和女友在街头约会。决胜局开始了,他实在忍不住,只好求女友:“我求你了,我们先去麦当劳,我要看比赛,就一局。”于是,在LPL第一个冠军诞生的夜晚,铲屎瓜在一家麦当劳里,蹭着WiFi,盯着手机屏幕,和女友一起见证了iG的胜利。
他形容自己的女友是一个“老款人类”,不玩电子游戏,喜欢画画和纹绣。巧的是,嘉年华现场恰好在播“蜀绣佳人”拉克丝臻彩的轮播广告。虽然游戏角色不会真的降临现实,但穿着拉克丝“熊猫娃娃”和“火锅姑娘”臻彩的Coser却真的走进了嘉年华现场,引得观众们围观合照。
某种意义上,《英雄联盟》也启发了铲屎瓜的自媒体生涯,“当时上学的时候,就看小智、小莫、JY他们的解说视频。”他回忆,“冬天的时候,会把帽衫抽绳换成耳机,手机藏在兜里,就在学校偷偷看《英雄联盟》视频。”
现在,铲屎瓜已经27岁了,《英雄联盟》变成了他的青春。“当年一起在网吧打‘联盟’的同学,都有孩子了……前段时间,我们4个人还开黑打手游。突然兴起,连打了1个月。”那4个朋友里,有3个还是当年一起打端游的。每天打到某个同学的老婆叫他睡觉,我们就停。“有点当年上学的那种感觉了。”他笑着说。
《英雄联盟》对于铲屎瓜来说,似乎已经不再是一款游戏这样简单。在玩了八九千场排位后,铲屎瓜早就不再是那个会因为一场游戏输赢而“心态爆炸”的少年。但他依然不喜欢点投降,他总记得那个“彩虹人马”3v5的翻盘视频,就像“我在工作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去看卡密尔的格言”。他最喜欢的是这一句——“成功与失败的分别在于适应能力的高低。”
在战队互动区的T1摊位前,一位穿着2023世界赛绒面夹克的外国女士分外显眼,她叫安娜,来自意大利,正和她的妈妈以及一位华裔朋友结伴游览嘉年华。
这是安娜和妈妈第一次来中国,在成都的几天里,她们学会了一句新的中文“布啦”(不辣)。安娜是来自欧洲的电竞媒体记者,这次来中国就是为了报道S13总决赛。她兴奋地和我分享,自己前几天刚在上海采访过Faker。
安娜妈妈也会关注《英雄联盟》电竞赛事,她是T1粉丝,但在对T1的感情上,安娜和妈妈有些不一样,“T1赢得有点多了,所以可能今年KT夺冠的话,也会挺好”。
安娜告诉我,她从S12(2022年)开始,每年都会去S赛现场。当被问到对这次成都嘉年华的感受时,她直言“今年最好的”。她说:“不管是粉丝的互动,还是粉丝本身的数量,都比别的地方要多。我之前跑的那些线下活动,一般就一个展厅,但这里有好多个场馆。”她很羡慕拥有联盟身份卡的我,因为没有国服账号数据,她们没法拥有那张象征着玩家身份的纪念品。
在嘉年华现场闲逛,我发现在现场打卡的女玩家要比我想象中的多不少。七七头上戴着一个“心之钢”专职(《金铲铲之战》中的羁绊)发卡,就好像铲铲弈子头顶的道具栏一样。
七七告诉我,自己几乎玩遍了“英雄联盟”IP的所有游戏。其中,“金铲铲”是她花时间最多的,因为“更便于我随时随地玩”。她玩“金铲铲”的习惯是,午休的时候来一把,晚饭吃饭的时候来一把,睡前再来一把。她给自己定的“KPI”是每个赛季都打上大师。
如果不是因为《英雄联盟》,七七和那些毕业后天南海北的同学,很难再有联系。“端游的海克斯大乱斗太好玩了,”她兴奋地说,“我们甚至能凑到10黑,每天晚上都在群里面‘九缺一’,打5v5内战。”
我问七七,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英雄联盟》IP对她的意义,会是什么?
“生活。”她说,“《英雄联盟》会给我的生活添加一份‘去疲惫’的东西,对于我结交到的朋友、同事、包括我的另一半——《英雄联盟》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介质,一个纽带……我出差的时候,会订电竞酒店……就是为了下班以后,能跟男友一起玩两把。”
我站在春熙路的夜色中,思考着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一个游戏IP在十余年后依然拥有如此强大的能量?我想,答案就藏在这些玩家当中。
就像我在嘉年华现场看到的,是一种更具体的“凝聚力”。《英雄联盟》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它既有着持续吸引新生代玩家的能力,又有着深厚的影响力,让老玩家们即便“打不动了”,也不想真正离开。
更重要的是,《英雄联盟》已经进入玩家的生活、社交甚至职业选择中,成为一代Moba玩家的共同记忆。更重要的是,这个IP看上去并没有选择吃老本。它还在通过手游、“金铲铲”、《英雄联盟:双城之战》等剧集和音乐,拓展新的玩家群体,甚至变成了一种流行文化。
火遍全国的《孤勇者》、“金铲铲”创造出的热梗、每年的S赛、大量的联盟内容视频博主……我能想到太多关于《英雄联盟》的故事了,这些游戏之外的内容让《英雄联盟》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玩家眼前、进入玩家的生活中。也许,正是这些不断创造的新鲜事物赋予了“英雄联盟”这个IP穿越周期的生命力。
晚上9点,嘉年华的喧嚣渐歇,即将散场。这时,一群刚下班的身影才匆匆赶到。
他们从20多公里外的高新区一路奔波而来,穿过半个城市,只为了一张“联盟身份卡”。这是一群《英雄联盟》开服老玩家,如今都已三十多岁,段位逐渐定格在“黄铜”与“黑铁”。
但“停止排队”的牌子已经举起。
看到其中一位长相酷似“厂长”的大哥,正操着四川口音,急切地和工作人员争取着。“明天要上班……好远跑来的。”
他没有放弃,又找到了现场主办方的工作人员,复述了一遍自己的请求。幸好,这天是活动开始的第一天,玩家还未爆满。主办方为这几位老玩家制作了那天最后3张“身份卡”,大哥和两个老朋友开心地拿着身份卡,比着谁的注册的日期更早。
场地关灯前,大哥把朋友们的“身份卡”要过来,一只手举着手机,另一只手举起那3张卡片,用嘉年华的Logo做背景拍照,认真得像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文中所有玩家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