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杂的现实。
在内容型游戏里,配音演员似乎是一种有些特殊的存在——玩家对游戏中的角色产生印象或一定程度的感情,往往建立在美术、剧情、配音等维度,这些内容通常经过多个部门协调共同创作。不过,在外界看来,一位角色的最终呈现效果似乎总是很大程度上依赖配音演员的发挥,或者说,由于工作分配,配音演员总是更容易被关注、收获喜爱,或者更容易因此遭受玩家的批评乃至攻击。
我们当然想要问,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对配音演员的工作造成了什么影响,厂商们又是否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找到了一些从业者和玩家,和他们试着探讨相关的问题。
潘妮是一位国产乙女游戏(下文简称“国乙”)玩家,她的看法是,情感原本需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联动来传递,可是在实际的游玩过程中,由于无法真正触碰手机里的恋人,视、听的作用就会明显放大。“对于大多数2D乙游而言,静态卡面固然美,那也只是定格的某一帧。”
潘妮认为,至少在国乙中,是配音演员的演绎支撑起大部分的游戏体验。“好的配音能给文案加成,甚至偶尔能掩盖文案的小缺点……但是,如果声音毫无感情,优秀的文案也会被演绎得有些尴尬。”也因此,当配音演员的状态明显下滑时,玩家们当然很容易产生不满,可能对角色也产生连带的厌恶情绪。
问题在于,衡量一位角色的配音,即使在游戏社区中也总是存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不同玩家对角色的认知、演绎需求存在差别。在很多时候,玩家们面对的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糟糕”的配音,而是“不符合自己期待”的配音。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玩家选择离开,也有一些玩家选择“维权”,这些“维权”往往指向了配音演员本人。
一个关注度比较高的例子是吴磊,他是多款国乙游戏男主的配音演员,并且在近几年由于声音状态的变化引起了一些玩家的不满。
今年8月,《恋与制作人》官方和吴磊共同宣布终止长达8年的合作。在更早些时候,吴磊曾发布声明,解释自己状态变化的原因,其中提到:“也许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开始在各个公众媒体平台长期遭受不同程度的指责谩骂、侮辱诽谤、恶意中伤等网络暴力……我的嗓音并未有器质性问题,却因为长期压力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
雁舟也曾在多款广播剧和游戏中担任配音演员,他告诉触乐,他很能理解一些玩家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我之前很喜欢一个游戏系列,当它宣布要出中文配音的时候,我就一直很期待,想象着会配成什么样。结果出来之后,它(配音效果)和我的想象有比较大的差距,那一瞬间的失望感是非常强烈的,我花了一段时间进行自我调理。”
以己度人,雁舟觉得,如果玩家在角色身上投射了真实的情感,那么他们对角色的立绘、剧情、配音等方面的要求一定会拉得很高。哪怕对这些方面的评判标准其实很主观,但感到不满意、不喜欢的玩家会产生负面情绪,这总是客观存在的。
当然,还有个问题,对于配音演员来说,受工作流程影响,某位角色的最终呈现效果其实还包含配音导演对角色的理解、后期处理等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雁舟也经常会收到对自己配音的角色言辞激烈的指责,每当看到这些消息时,他最深的感受是一种无奈:“其实我没有很大的权力,这个角色该怎么配,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
在雁舟看来,配音演员总是很被动。“我们被动地得到机会,被动地进入工作,可能还会被动地挨骂。很多时候,人们把配音演员看得太高了,但实际上,配音是游戏制作流程的最后一环,这个环节的比重可高可低。演员能做的往往只是服从。”
他进一步解释了这些被动。比如,当一个游戏项目有了配音需求,演员的名字能否出现在试音名单上,就不是他们能决定的。游戏厂商通常会把需求发给配音工作室,然后由导演挑选符合条件的演员进行试音。“我经常收到一些私信,问老师你怎么不参与某某项目——哈哈,难道是我不想吗?”
如果被选中,配音演员要面对的是一个接近完整的作品。游戏有自己的世界观、故事框架、人物设定,拿着这些去演绎,其实已经是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加工。
雁舟觉得,给这些游戏角色配音会消耗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这种工作)很吃演员的功底。情感表达的细腻程度、细节调整的量,比其他项目多得多。”绝大多数情况下,演员必须充分尊重导演、游戏项目组的意见,严丝合缝地创作,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小,这对表演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类比的话,和电影的配音工作很像”。
配音导演北淼告诉触乐,他认为演员的被动还体现在另一个层面。“外界可能会高看我们一眼,觉得(我们的工作)是艺术,其实从行业角度说,配音是一种服务。”在圈内,游戏厂商因为各种理由换掉配音演员的情况很常见,本质上是甲方换掉乙方。其中这个“各种理由”,包含了业务范畴内的意见,也包含了一些外界因素。
这和厂商与演员之间的合作方式有关。通常,一次合作后,按照演员已录制的台词句数,厂商会阶段性地结算酬金。音频的使用权在厂商手中,可以选择用,也可以选择不用。大部分演员也没办法和厂商确认,未来这个角色的配音是否还由自己担任。“其实更像一锤子买卖。”
北淼谈到了一个例子。今年9月8日,《鸣潮》宣布更换女漂泊者配音演员,并且没有在说明中提及原因。根据网友的推测,游戏官方可能是考虑到原配音演员龟娘陷入的舆论风波。
对于这件事,北淼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厂商的决策。“这种处理方式最简单,风险也最小。哪怕要重录角色的全部配音,消耗的成本也要比做公关、平息舆论小得多,但是……”但是后面的话,北淼没有继续说。
就如上文中提到的,针对配音演员的舆论变化,可能并不源自角色配音质量的问题。在游戏之外,演员的言行也会影响到部分玩家对角色的感情。
一位玩家如此解释这种感受:“大家都说要把演员和角色分开。对我来说,这真的很难做到……总会有一些影响。就好像一道菜很好吃,可你知道这菜出自你最讨厌、最恶心的厨师之手,你又不是只有这一道菜可以吃,不吃也不会饿死,你还会选择吃它吗?”
潘妮也有相似的感受。她不主动关注配音圈,但熟悉的配音演员有负面事件曝光后,也会跟着“吃瓜”,于是难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面对角色,她总会联想到演员的一些“下头行为”。
这是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因此,游戏厂商要规避风险,比较流行的做法就是不公开配音者的信息。
从结果看,这很有效。对大部分玩家来说,不公开配音演员意味着角色和演员的分割,尽管这种分割可能不那么彻底,“还是有一些人喜欢扒配音的到底是谁”,但总比官方盖章绑定好。“就算演员‘小暴雷’,也不至于严重到更换配音的程度,角色声音的一致性很重要。”有玩家告诉触乐。
潘妮觉得,“不公开以后,大家好像确实不怎么讨论演员了,而是专注角色本身”,这对游戏社区氛围的维护很有帮助。“反过来,很多公开配音者的游戏,一些人对配音演员的指责还会上升到职业态度的层面。比如说谁谁的表演公式化,却整天弄签名会、巡演,完全没有用心做本职工作之类的。事实可能不是这样,或者这些事跟配音质量的关系不大。”
有关这件事,雁舟感到一种深重的无力。“理论上,我们做了工作就可以署名,不公开侵犯了演员的一部分权利。可是从另一个角度说,你也清楚,很多演员没有受过专业的抗压训练,缺少自我开解的能力,不公开的话,他承受的压力就会相对小一些。”
“配音演员因为不需要出镜,所以先天地把一部分权利让渡了。如果再把署名权给拿掉,某种程度上就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剥离,它是否合理,我觉得有待商榷。”
雁舟说,不公开是各方对复杂现状的一种妥协。“如果演员都能洁身自好,制作方都能非常有担当,听众、玩家都很理性,那就不需要这样妥协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这种绝对完美的场景。”
对一些玩家来说,支持不公开配音演员也带着点“自欺欺人”的意味。有玩家告诉触乐,“有的配音演员声线很有辨识度,一耳朵就能听出是谁”,由于游戏运营方没有公开是谁,出现有关演员的事件,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不容易在游戏社区传播,“感觉像给自己和角色套了层保护罩,比较安心”。
在触乐和配音演员、玩家的交流中,我们确信,游戏厂商也好,配音演员也好,玩家群体也好,各有各的立场和无奈,大家似乎都陷在某种泥泞里。
如果想推动事情向好的一面发展,谁最有可能成为牵头的人?雁舟觉得,游戏厂商一定程度上有这个能力。
他十分理解游戏厂商出于营收、维护社区稳定的考虑而做出一些决定,比如终止和某位配音者的合作,但他还是希望,作为整个链条的上游,游戏厂商能够在一些时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比如面对巨大压力时,仍然捍卫自由创作的勇气。“决策层如果态度坚定,跟执行的人说,没事儿,你们放心大胆干——这种坚定会层层传导,到导演,到演员,压力自然会消减到个体能够承受的程度,大家才都扛得住。”
事实上,在雁舟过往的工作经验中,确实有部分游戏项目做到了这一点。“项目组非常在意玩家的看法,只是他们会把有价值的看法吸收、融合到创作里,而不是单纯被一些社区情绪裹挟。”跟这样的项目合作,配音演员会感到轻松很多,只考虑工作需求就好,而不会因为场外因素束手束脚。
当游戏厂商处理一些与演员业务能力无关的舆论事件时,“至少得让子弹先飞一会儿吧”。他希望大部分厂商都能等真相清楚之后再做决定,别太着急。因为游戏厂商的努力,很可能影响事情的走向——可能现状没办法变得更好,却也不至于滑落到更坏的地步。
雁舟把“愿意站出来扛事儿”的态度形容为“定海神针”,他觉得应该有这样一种存在。配音演员们,也很期盼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存在。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