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的成员组成和工作流程都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业余”,和目前国内的本地化行业现状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空洞骑士:丝之歌》(下文简称《丝之歌》)自9月4日发售之后,关于中文本地化的问题就层出不穷。触乐曾经也撰文从本地化行业的角度讨论了这个问题。本以为,在官方宣称会更换团队、尽快优化中文翻译之后,事情会告一段落。但10月16日上线的新版官中却让简中区玩家大跌眼镜:翻译不仅没什么改善,在一些方面还更诡异了。
这种滑稽的现状虽然激起了玩家的又一轮吐槽,但没有像游戏刚发售时那样引起轩然大波。可能是因为大家已经骂累了,也可能是因为大部分人已经完全放弃了官方中文,而是转向目前已经更新得相当完善的民间汉化版本。
其中一个版本来自民间汉化团队“磨坊组”。目前,《丝之歌》的主要民间汉化来源有两个:一是“修车组”,顾名思义,他们主要对官方中文不恰当的翻译进行修正;就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修车组的版本终于被Team Cherry“转正”,相当于成了现在的通用翻译版本。二是“磨坊组”,这个名字更有“拉磨”的意味,他们旨在对整部游戏的文本进行重新翻译。
这听起来是个大工程,实际上也的确是个大工程。根据当初召集磨坊组的成员之一“地下铁”的说法,《丝之歌》的文本解包出来约有11万个单词,但他们9月10日就已经发布了第一版不完全的汉化补丁,并在游戏发售10天左右就完成了全部汉化和初次校对。截至目前,磨坊组的汉化补丁已经经历了3轮校对。他们的工作无论是效率和质量,都相当令人惊讶。
为此,触乐找到了当初磨坊组的发起人之一地下铁,以及参与汉化较多的小蚤,向他们了解了民间汉化工作背后的故事。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成员组成和工作流程都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业余”,和目前国内的本地化行业现状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地下铁并没有第一时间玩到《丝之歌》。虽然是《空洞骑士》的铁杆玩家,好几个平台都有存档,但在游戏发售当天晚上,因为Steam一直崩溃,他没能成功付款。第二天早上又有早课,等到他终于空闲下来开始了解这款游戏的时候,关于汉化的争议已经充满了社交网络。
地下铁一看当时的中文翻译,也觉得“太夸张了”,“爱好这个游戏世界观的人,好奇心肯定会被这个文本伤害得很大”。他立刻开始着手,准备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地下铁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自己干”而非去网上发帖、给工作室提建议,是有很多原因的。他之前参与过字幕组的工作,有语言基础。同时,他是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对提取文本、做Mod之类的技术工作比较了解,也知道怎么利用AI或者自己写的整合工具为工作流程提供便利。
另一位深度参与汉化的小蚤也是出于类似的理由。作为同人女,她“烤过肉”(为外语视频翻译字幕),本身也是翻译专业的研究生,甚至作为外包参与过独立游戏的本地化项目。所以,“我行我上”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个问题。
不仅如此,他们认为Team Cherry作为小团队很难取得联系,而且官方的反应也多半会比较迟缓。“他们就3个人,再加一个市场偶尔看Reddit。你希望他们能短时间内找到一个汉化团队根据反馈修改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说实话,玩家对他们有点不信任,很难相信Team Cherry能在一两周内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决定“靠自己”的玩家们很快组织起来。时区在美国的玩家买游戏最早,反应也最快,发售当天就有人发帖招募汉化组成员。地下铁的招募帖发得稍晚,但他最先完成对不了解Unity等游戏引擎的人来说比较难的游戏解包步骤——这一步不光需要导出文本,同时也要导出每个文本条目对应的键值,这样填入译文的时候才能保证中文出现在对应的地方。
尽管之前并没有参与过游戏汉化,地下铁还是凭借自己对引擎的了解,花了1个小时50分钟把游戏解包完毕。这个进度远早于其他打算着手进行重译的玩家。两位最先发帖的人思考了一下情况,决定把招募帖合并,招来的人共同组成了磨坊组。刚开始,组里的核心成员有七八个人。之后,招募帖越传越广,不断有人发来自己的履历,提出想要加入。到现在,参与各种工作的已经有三十四五个人了。
这些人大部分是学生,少部分是上班族。学生以研究生为主,不乏留学生和外语、翻译相关专业在读的人。比如小蚤,她已经拿到了二级翻译证书。上班族里,也有人在以英文为主要语言的的外企工作。所以,虽然是民间汉化组,成员的水平却没有那么“业余”。
尽管起步的时候相对松散,但磨坊组推进汉化的过程比想象中“正规”得多。成员之一威廉认为,为了更好地筛选参与者以及核对进度,他们需要更高效的项目管理。作为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他承担了包括制定筛选报名者的表格、任务单、工作表格以及对外联络等各种方面的事务。
翻译工作方面,大家把资料上传到翻译协作平台Paratranz里,开始分配任务、确认术语译名。这个软件能直接导入文件键值对应的文本,也自带共享术语表,对推进翻译工作来说非常方便。二校的时候,团队还增加了NPC键值表,成员把每个NPC的名字和它的键值都找出来,做了一个对照表,后面标明他们的性格注释、语言风格,还有一行是认领人。之后,团队给游戏中的各种任务、技能也做了数据表。
这些表格基本上由团队中有本地化经验的人参与制定,小蚤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人确实没什么相关工作经验。我参加外包项目多一点,大概知道有哪些资料、哪些管理是必要的,做这些表格也方便大家入门。”
如果只是这样,这可能仍然是一个较为常规的民间汉化流程。但磨坊组能如此高效地发布补丁,一部分要归功于地下铁这样的“技术选手”。他制作了不少小工具,来给翻译工作提供便利。
“凡是能自动化的东西,我都给他们做出工具来。因为很多机械性的工作没有必要让人去做。”地下铁介绍。
在翻译工作前期,确认用来统一专有名词译法的“术语表”是最困难的部分。除了需要推敲翻译之外,人工选取游戏中高频出现的词语肯定会出现遗漏。于是,地下铁写了2个脚本去抓取游戏里的高频用词。它一方面能识别在文本中频繁出现的词,又能筛掉一些is、of之类的常用介词,只留下所谓“不太常见又频率偏高”的词语——这些大概率就是游戏使用的专有名词。除此之外,脚本还能自动识别多余的换行符空格、自动识别使用错误混用的中英文标点等等。
考虑到很多译者在第一时间加入了翻译工作,并没有很多时间通关游戏,地下铁制作了一些索引工具,帮助他们快速链接到维基百科、区域地图等等公开资源,从而对当前条目涉及到的背景内容和相关剧情进行快速了解。
最后,他们通过机器筛选、再由翻译专业的参与者选定的术语表囊括了将近700个词,这些工具省去了很多时间。当然,有少量情况仍然需要人工核对。“比如flea这个单词,我们抓取出来它出现了132次。那它是常用词还是专有名词呢?”这个单词的本意是跳蚤,官中也是这么翻译的。但考虑到它在游戏里其实指的是一个种族,大家讨论之后决定翻译成“蚤民”。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即便是按部就班的工作,他们还是遇到了出乎意料的状况。最开始,为了尽快让玩家玩到“正常”的中文版,磨坊组的想法是先发布游戏前10—15小时流程的汉化补丁,之后玩家边玩,他们边更新。这个计划很美好,实际情况却跟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游戏文件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而是按照类型打包的。结果,磨坊组9月10日发布的首个补丁大概只涵盖了他们预期内容的70%。
地下铁发现这个状况之后大惊失色,只能号召大家当天赶工,紧急修复这个问题。
好在加班加点对这群“用爱发电”的汉化组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事。磨坊组接连推出补丁的速度惊人,游戏刚发售的那个周末,连续工作8—10小时进行汉化的成员大有人在。译者们来自天南海北,不乏时差党、留学生,24小时都有人在汉化群中活跃,翻译工作也在不同时区之间接力进行。一拨人忙完准备下线,在群里说一句“接下去交给美国时间的老师”,很快就会有人醒来接话。
“我那段时间刚好比较闲,刚开学,所以早上一睁眼起来就坐在电脑前开始干了。”小蚤说。她称自己“本来就是喜欢读字的人”,虽然游戏文本比较碎,需要一个条目一个条目地对照翻译,她也不觉得累。到现在,小蚤在Paratrans的翻译条目排行榜上还是稳居第一,尽管她自己浑然不觉,“我好像也没翻多少”。
在小蚤看来,参与这次民间汉化的经历值得铭记的地方不止有热情。爱好者们不求回报、主动加班加点固然是从事职业翻译的“打工人”所不能企及、也是不可持续的,但和自己之前从事的本地化外包工作对比,小蚤甚至会觉得他们在流程上“已经比大部分官方、或者说商业项目的团队要好很多”。
“我们组里总共有30多个人,负责校对、润色的也有15个人。”小蚤认为,在现在本地化普遍压低成本的行情下,官方项目基本不可能有这么多的人手,玩家甚至会怀疑官方中文有没有校对环节。而且,地下铁能够很快地做出各种小工具,也是因为他既了解程序、也了解翻译,这本身就比较难得。
“何况,做外包工作的时候,和其他译者都没有什么交流。现在能随时在群里和其他人讨论,翻译起来有意思得多。”小蚤补充。
因为磨坊组按照自己的方式对原文进行考据和确定译名,一些名词的译法和官中差别较大。这引起了一些已经习惯官中的玩家不满,觉得有点“多此一举”。为此,他们在新版本中对部分专有名词的译法进行了“版本回滚”。但总体而言,他们力求自己的译文比官方中文更加流畅易懂。
“从翻译研究的角度讲,其实翻译策略所指的大方向大体就是两个,一个是意译,一个是直译。”小蚤解释说。和官方中文不同,磨坊组版本的汉化以直译为主,不倾向于使用太晦涩的说法,只是在直译中做了一些分析。“像是大黄蜂,她说话的语气是偏向正式的。除了急眼的时候会用很多简短的命令式,她平时听起来就是会更多使用书面语,偏向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形象。”
只有一个例外。《丝之歌》中有一个NPC致敬“堂·吉诃德”的要素太过明显,当时就有成员在群里征集意见,说要不要把他的说话风格按照杨绛译本的《堂·吉诃德》去翻译,大家都很赞同。这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在磨坊组译文中特化了说话方式的NPC。
除此之外,比较困难的部分就是各种诗歌、歌谣的韵脚处理。“你要兼顾它的意思和韵律,有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有些‘古风小生’……但我们又要注意在用词上不能很晦涩,必须用现代常用字,这个限制就有些多。”
不过,虽然有半专业人士,但大家都是第一次完整地把一个汉化项目从头做到尾,什么都自己干,也的确“把汉化该碰的壁都碰了一遍”。像是术语表要怎么及时更新和同步,NPC对话风格怎么统一,不同文体怎么处理……甚至游戏还没通关的时候,很多对话的指代显得意义不明,这些仍然是绕不过去、需要在工作群里高强度讨论的事情。小蚤觉得,从无到有、真正把整部游戏的汉化做完,这段时间自己学到的东西,比在过去的外包项目里这里翻译几千字、那里翻译几千字要收获更多。
目前,玩家群体对磨坊组版本的汉化好评率在90%左右,地下铁对此已经非常满意了。而在第二版官方中文发布之后,即使是之前对磨坊组不满的玩家,也回来表示“对不起,之前是我说话太大声了”。这让成员们觉得既好笑又有些无奈。
而地下铁透露,磨坊组在译制过程中曾经尝试与Team Cherry联络,希望为新版官方中文作贡献。“但开发那边反应不是很积极,”他说,“感觉他们还是更信任公司机构吧。”不幸的是,官方新找的本地化公司再一次遭遇了失败。
这不禁令人想起,在游戏界,民间汉化组的处境某种意义上和影视领域的字幕组差不多。出于各种原因,他们不得不充当受众和原作之间的桥梁,但同时又只能义务劳动,贡献很难得到承认。在本文撰稿过程中,修车组对官方中文的修正补丁才终于在游戏的又一次更新中“转正”。
但地下铁和小蚤都认为,如今汉化组的处境比字幕组还是好很多的。如果说字幕组确实游走在版权的灰色地带,Team Cherry等厂商本来就对玩家Mod持开放态度,所以他们推出一个汉化补丁Mod在合规方面并无问题。另外,一些外国独立开发者本身没有渠道和经费去寻找合适的汉化团队,他们反而会很高兴能和民间汉化组合作。
当然,这种合作可能会因为流程不够正式、涉及场外要素过多而埋下隐患。小蚤就曾经参与过一个“悲剧项目”,因为汉化组和社区高强度绑定,开发者的不当言论导致汉化一并告吹。
更加无奈的是,哪怕民间汉化组中大部分人做翻译都“专业对口”,然而但凡在闲聊中提到“要不要全职从事本地化工作”,大家还是纷纷表示“活不下去的,把它当作爱好就好”。
“游戏本地化其实不好做。你翻译的时候往往玩不到游戏,拿到的文本都是碎片化的,要自己去根据上下文推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谁和谁说的,需要很强的理解能力。所以这个工作不是谁都能做的。”小蚤说,“但至少我在做外包的时候,和其他人的沟通确实非常不足。”她不相信本地化行业中真的没有靠谱译者,只不过他们很可能被低廉的薪酬和不完整的工作流限制住了。
10月16日,磨坊组发布了汉化补丁的三校版本。整体翻译可以说告一段落,但还有一些零散的工作需要收尾。地下铁介绍,在官方最近的更新中,Team Cherry除了更换中文翻译,英文也有200多处修正。他们正在筛选这些修正的部分,把变化同步到磨坊组的汉化版本中。
“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一件事,是一件很锻炼人的经历。”小蚤对他们做成了这件事感觉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