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怪话:“伪人”与猫

当我给猫喂了罐头、知道今天晚上不会死人的时候,我还是会觉得,猫太好了,幸好有猫。

编辑王琳茜2025年09月22日 18时15分

触乐怪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前几天(9月16日),《寻找伪人》(No, I'm not a human)的正式版在Steam发售了,值得一提的是,和它同期捆绑包销售的另一款游戏是《Look Outside》,这款游戏的主题同样和“伪人”(Visitor)有关,背景也同样设定在突如其来的末日——在《寻找伪人》中,“看向窗外”也是一个重要的意向,并且起到了相当程度推动情节的功能。这让这个捆绑包给人的感觉很有趣味性。

不过,从实际游玩体验来说,我觉得《寻找伪人》带给我的感受和《Look Outside》甚至是此前市面上已有的许多伪人题材游戏都有很大区别。其中对我来说,最明确的一点在于,《寻找伪人》中的“伪人”给人的“伪人感”非常薄弱,或者说,比起从地底爬出的怪物,很多角色给人的感觉更像社会上的边缘人群,孤僻古怪的同学、邻居或者流浪汉,这在很多时候让我在游玩过程中感到焦虑。

我很喜欢这个离家出走的小女孩的美甲

在《这不是我的邻居》(That's not my Neighbor)中,“分辨伪人”是游戏的核心玩法,玩家需要进行外貌的比对、信息的验证,来决定是否要放伪人进入公寓。乍一看和《寻找伪人》没有太大区别。但在《这不是我的邻居》中,对于伪人的分辨来源于“冒充”——伪人们的目标很明确,他们模仿人类的外貌,尝试混入公寓,但是由于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瑕疵,总是会出现一些问题,玩家可以抓住这些问题来进行判断(也有一些情况,伪人的模仿实在太过扭曲,反而给游戏增加了一些滑稽感)。这些伪人给人的惊悚感来自于完全的怪异存在,和辨别失误带来的刺激,但是你很少会觉得你们处于相同的境地。

《寻找伪人》则不是,在我看来,游戏中的大部分角色都很难被单纯地用“伪人”或“外来者”概括,更能让人联系起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时刻。比如,有一位角色会说,她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指甲缝里却出现了泥土(指甲缝有泥也是游戏中辨别伪人的一项特征)。再比如,你也会遇到强势、狂热、言辞激烈的人,但他给人的感觉并不强硬或者勇猛,更像是一种恐惧。有时,这会让我产生一种感觉:他们可能本来只是人类,但在某个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刻,被应急中心公告的特征归类为伪人,甚至这些特征本身就是不可靠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氛围传达是严肃的,甚至让《寻找伪人》的恐怖性稍打折扣。也因为这种氛围,所以《寻找伪人》其实并不是一个“严谨”或者让人“有节目效果地辨别伪人”的游戏。就像有一句话说的那样,“恐怖作品的内核实际上是悲伤”。在游戏里,最大的基调是孤独,而玩家做出的所有决定都是悲伤、拖拉和缓慢的,并且让人心情焦躁。某些时候,这些内容给人的感觉很枯燥,没有真正的解法和答案,但这其实也是我们的真实生活。

游戏也捕捉并放大了这种氛围,第一视角的房间给人的感觉并不舒适,音乐声、波音机声也很压抑。定期上门、随机带走住客的应急中心工作人员进一步增加了玩家的心理压力,而看起来是“反派”的“苍白伪人”反而提供了一种抒发压力的出口。在第一次交谈后的每次交谈,他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劝告,尽管这种劝告也像是更加拉紧了那根快要崩断的弦。

幸好还有猫

只有猫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在游戏进程几天后,玩家可以获得一只猫,一只很肥的加菲猫,说实话,我并不喜欢加菲猫,我的一位同事曾经评价“加菲猫有点像一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标准美国人,随随便便,又很自信”,我想这可能是我不喜欢它的原因之一。但是当我看到猫躺在椅子上、柜子上,当我把猫抱起来的时候,当我给猫喂了罐头、知道今天晚上不会死人的时候,我还是会觉得,猫太好了,幸好有猫。

0

编辑 王琳茜

事已至此,你洗碗吧

查看更多王琳茜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