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同人女有自己的热血漫画,题材一定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参展。
刚刚过去的周末,正好是第31届Comicup(CP31)的开展时间,我周围的同人女和ACG爱好者们再一次陷入了兵荒马乱。这几年,在我眼中,CP这个全国最大同人展会的举办似乎从来都没有顺利过。从反复延期,更改城市、场馆,到今年开展前一周还没有放票等等奇怪操作,浇灭了很多人的热情。实际上,我就完全放弃了参展,只是找熟悉的摊主“黑箱”了一些制品,然后遥祝买好了去杭州的机酒却没抢到门票、最后决定改道去上海旅游的朋友一切顺利。
但不管大家心中有多少不满,每逢CP,我还是在许多人身上看到一个共同的主题:滑铲。不知从何时起,这个以前大多发生在体育运动和游戏里的动作被同人作者们用来描述“短时间内爆肝创作”——不管处于ACG中的哪一类,每个圈子中多多少少都流传着滑铲之神的传说,其中不乏一周甚至3天内“铲”出一本漫画或者文本的铁人纪录。
甚至于,不仅限于临到开展还在猛画猛写、笔尖和键盘起火的同人女,连带着印刷机日夜不停、凌晨三四点还在回复消息的“厂哥”,还有“早晨发中午到”的传奇顺丰快递都成了这类史诗级传说的一部分。
就像之前触乐曾经介绍过的独立游戏《太太,我喜欢你!》里的内容那样,参展和交换制品作为一种本质上是社交的活动,重要的不只是制品本身(当然作品本身也很重要!),而是同好之间的友爱,和一种为共同目标付出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展会现场摊位云集的感染力比什么都重要,看见许许多多“爱的证明”摆在一起,看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一种三次元几乎不存在的热情肯定,也让人暂时觉得“再怎么辛苦也是值得的”。同人展毕竟是一个散播和分享爱的场合,线下相聚的兴奋也会让人忘记网络纷争。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如果同人女有自己的热血漫画(也有可能是其他介质),题材一定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参展,所奔赴的也是一个只持续一两天的理想乡。
从游戏角度看,《太太,我喜欢你!》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参展的快乐,比如一键完工从不卡文、通过模拟经营小游戏坐摊、无痛收到大量夸夸Repo等等,玩家不必操心各种挑选工艺、和厂家Battle,不必担忧冷坑产出“糊墙”、潜在人际关系风险等等令人头疼的问题,让我这个大龄同人女再次体会到了参展的热情。
不过,从现实角度说,即使热情还在,我发现自己已经几乎无法“滑铲”了。学生时代,我还能参加一些定期的产出活动,在比较短的时间(通常是一个月)之内,和同好一起进行一些或者命题、或者有其他宽泛主题的二创。然后主催会把这些东西集合起来发布,或者编成电子书。在很早以前也出过同人本。
但现在,我完全没有这种余裕。一方面是,我整个人变得更加焦虑和紧张了。即使要参展或者制作制品,不提前三五个月准备,我根本没办法放平心态去安排事情,尤其是还要应对三次元的各种事务,应付约稿、印厂对接时的突发状况。如果事情没有按部就班地推进,我就会陷入随时随地“这太麻烦了要不算了吧”的“心态崩塌”。而考虑到展会的周期,“提前三五个月准备”基本上意味着一次展会结束就得准备下一次展会,好像一年到头都在记挂参展的事情,其实也挺心累的。
另一方面,目前的工作也要求我不断进行原创产出,这样一来,在业余时间继续进行一些创造性活动就显得更加脑力不足。年纪大了也很难熬夜。这都导致“滑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做到,那种“一周之内我一定能掏出点什么”的自信和热情也荡然无存。甚至,现在看到一些同好能在死线前三五天进行一些通宵达旦的“呕吐式写作”,我都觉得十分羡慕。因为那确实是有很多不吐不快的充沛感情才能做到的事,我在很久以前深有体会。
总而言之,对我来说,逐渐完全放弃同人展会似乎也意味着放弃了某种充满青春气息的热情和干劲。我仍然会在业余时间“搞点什么”,但将它们作为制品端上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好的方面是,同人圈子现在虽然越来越“卷”,但也在逐渐变得半专业化——未来很可能会变得专业化。也许有一天,我也能做到只负责交稿,其他的事情花钱找代理完成,省心省力。
这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它是否又欠缺了一部分亲力亲为地“表达爱”的意义呢?我不知道。甚至“表达爱”这个行为现在看起来也“挺青春的”。我希望这份热情能够延续得久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