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夜话:怀旧总是有理由

一直向前看,偶尔向后看。

编辑陈静2019年11月22日 18时21分

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小罗老师暗藏玄机?

18年的“莎木”

前几天我熬夜通关了《莎木3》。由于玩过前两代,我玩《莎木3》时心里一直很矛盾。一方面,对于老玩家来说,它是真的爽,每个细节仿佛都能听到铃木裕老先生对你说:“看!这就是‘莎木’!”另一方面,我也很担心年轻一代的新玩家会不喜欢,毕竟它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打算与当下的主流游戏看齐。

不过事实似乎是打了我的脸。从《莎木3》发售后的评价来看,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社交平台和直播网站里,玩家、主播、观众们大部分都觉得“真香”,即使对操作、节奏等方面颇有微词,也能体会到这种“巨细靡遗地塑造一个开放世界”的魅力。

不得不说,这种“打脸”还是很让我欣慰的。高兴都来不及,打不打脸就不算什么了。

我在测评里吐了不少槽,但吐槽归吐槽,香还是香

在我看来,这样一个看上去有点儿老、有点儿土、有点儿跟不上时代(以上形容均非贬义)的游戏,如今能够得到肯定,有许多年龄比它还小的玩家愿意去玩,其意义甚至比游戏本身评分高不高、卖得好不好更重要。

以前和一些朋友聊天,偶尔会谈起怀旧话题。提到那些以前很喜欢、现在却迟迟不见复刻的游戏,总会觉得遗憾。但偶尔也觉得,即使是经典游戏,它们成为经典的理由也各不相同。有些游戏的玩法永不过时,甚至一直延续至今,那么它们无论是复刻还是出新作,成绩总不会太差;而另一些游戏凭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一旦有大量其他作品制作水平上赶超,就难免变成时代的眼泪。

以现在的标准,《最终幻想7》的CG水平简直一言难尽——但我也希望《最终幻想7:重制版》能像“DQ”系列那样,自带一个旧画面版本

这两种类型都能举出不少例子,也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具体到某个游戏,有时候也不太分得清到底属于哪一种。而“莎木”前两代就属于两边都占一点儿,整体而言又不太好判断的游戏——说它玩法独特吧,的确让很多人大吃一惊“游戏还能这么玩”,但要说它独特到不可替代吧,后续很多开放世界作品可玩性比它不知高到哪里去……加上当年销量确实也不理想,有些观点甚至把它看成开放世界的先烈,而非先驱。

不过到了《莎木3》,人们似乎又嗅到了一股浓浓的文艺复兴味道。哪怕操作还是那么繁琐,哪怕故事还没讲完,哪怕男主角的脸还是有点儿饼,它的优点还是得到了应有的认可。

我愿意相信这是因为玩家的心态和我们身边的游戏环境越来越宽容——对于那些优缺点都明显,又偏向制作人个人表达的游戏,会给予它尊重和鼓励。

25年的土星

假如你在社交平台上关注了世嘉官方账号,那么今天很可能会被“世嘉土星25周年”这个Tag刷屏。

土星全家福(图片来自推特)

如今还能想起土星这个名词,并且津津乐道的,大多也是老玩家。但说来也惭愧,我其实没怎么上手玩过土星。因为十几二十年前我毕竟还是个小屁孩,说服家里买小霸王学习机都不容易,零花钱也有限,去包机房大多数时候也只能站在一边看别人玩。那时候包机房里有土星、PS、N64,热爱格斗和动作游戏的男同学们还会故作专业地说上一些“PS玩文字,土星玩动作”之类的“内行话”。

现在想想,这些话很有可能是看了游戏杂志之后鹦鹉学舌来的。而当时土星给我印象最深的,其实也是站队和吵架——吵的还都是“PS和土星哪个好”“游戏哪家强”一类根本不可能有结果,但大家总是乐此不疲的问题。在互联网还不太发达,经济实力又不允许“我全都要”的年代,杂志文章和课余时间成了大家发表观点和发泄精力的主要渠道。

有心的玩家甚至连当年的杂志都全数保留(图片来自推特)

有意思的是,当年不少“主流”游戏杂志是站在世嘉和土星一边的,让土星在口碑上一直略占优势。这或许也是现在许多玩家怀念世嘉、对世嘉退出主机市场尤为惋惜的原因之一吧。

受其影响,我虽然一直是格斗苦手,也觉得土星不错。直到后来有了《最终幻想7》,我和周边的小伙伴们一齐倒戈,掉入索尼大坑,至今出不来,加上世嘉在DC失败后退出主机市场,对它的印象也逐渐淡了。而现在的世嘉除了“如龙”之外,就没什么特别吸引我的游戏。这样看来,也的确挺可惜的。

0

编辑 陈静

chenjing@chuapp.com

我只是一个路过的决斗者

查看更多陈静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