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夜话:当猎人拿起步枪

假如你对它毫无期待,自然也就没有失望可言。

编辑陈静2018年10月25日 18时05分

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都是第一次见面,谁也不认识谁(图/小罗)

这两天,《怪物猎人》的玩家们心情可能会有点儿复杂。

早在2016年就宣布要拍成真人电影的《怪物猎人》终于有了点儿新消息:演员迪亚哥·伯尼塔(Diego Boneta)在他本人的Instagram上发布了一张剧照。照片中,迪亚哥·伯尼塔饰演的“马歇尔中士”手持步枪,走在岩石之间的狭窄小道上。

它看起来像“007”,像“碟中谍”,像任何一部有枪战和爆炸的好莱坞大片,就是不像“怪物猎人”。

已经有人把演员发布的剧照和游戏场景拼在了一起,看着还是不怎么协调

为什么会这样?看看导演的名字可能就明白了。保罗·安德森导演了大名鼎鼎(在游戏粉丝心目中可能是劣迹斑斑)的《生化危机》真人电影,这个系列顶着游戏玩家的骂声硬是拍到了第6部圆满完结,在普通观众中甚至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很多人猜测Capcom正是出于这一点才找了他——同样是胡编瞎改,保罗·安德森和米拉·乔沃维奇夫妇组合至少还能让观众“看得过眼”,也算不易。

据称保罗·安德森只玩了5分钟的《生化危机》就开始写他的第一部《生化危机》电影剧本,这就很让人怀疑他到底玩过多长时间的《怪物猎人》,以及如果他真的玩过,那么到底玩到了什么。在2016年的一次访谈里,他说自己非常喜欢《怪物猎人》中的沙漠要素,还提到了《星球大战》《沙丘》《指环王》《黑客帝国》和漫威世界——这或许不是他对《怪物猎人》的唯一理解,但从他拿来类比的几部作品来看,似乎都与《怪物猎人》南辕北辙。

去年上映的《生化危机:终章》是保罗·安德森导演的“生化危机”系列最后一部,这个系列已经宣布重启

更重要的是,在保罗·安德森甚至更多导演的心目中,他们始终需要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强调自己的角色和故事”,这就注定他们拍出的电影很可能与原作毫不相干。

然而这种“毫不相干”是好还是不好,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评价。

十部改编,九部仆街

近些年来,我们在大银幕上看过的改编电影数不胜数,就算是把范围限定在“游戏改编”,近两年也有《魔兽》《生化危机:终章》《刺客信条》《古墓丽影:源起之战》这样的大片。这些电影的票房也都勉强可以,至少都收回了成本,《魔兽》更是以4.33亿美元成为游戏改编电影票房的冠军。

不过,票房和热度是一回事,电影本身的质量是另一回事,直白点儿说,假如你不小心玩过以上这些游戏的原作,那么看过电影之后的感觉很可能是一言难尽,正如你很可能为《魔兽》刷了10张甚至20张票,但心里肯定也很明白哪些是真正为了电影,哪些是为了那些年一起开过荒、种过田、打过战场的兄弟姐妹们。

虽然现在的暴雪会被人吐槽为“暴雪电影制片厂”,但《魔兽》电影的评价其实一般

假如把目光再放远一些,游戏改编电影的生存状态就更加不乐观。除了“生化危机”“寂静岭”“古墓丽影”等几个较有口碑的系列之外,绝大部分影片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它们不光票房惨烈,评价也让人不忍直视,不少片子(比如已经烂出了风格、但就是有人乐此不疲的那一堆格斗游戏改编电影)甚至是世界各国影评人和视频作者的吐槽常客,以自身的烂片之名浇灌着后来者们的流量和KPI。

2010年上映的《铁拳》真人电影,成本3500万美元,票房不足100万美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游戏改编电影很难摆脱“十片九仆”的印象。哪怕是一些本身质量不错的片子,观众走进电影院之前脑袋里也难免先打上一个问号,就更不要提那些原本就拿着放大镜的玩家们了。比如2010年的《波斯王子:时之刃》,这部改编自“时之沙”系列的电影在剧情、演员、特效方面的质量其实都堪称过硬,3.3亿美元的票房也并没有亏本,甚至可以排入游戏改编电影票房前5名,然而它的表现还是比育碧当年的野心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吃了亏的育碧直到7年之后才敢再把“刺客信条”搬上银幕——当然,最后还是被泼了冷水。

《时之刃》还是相当不错的,我对它的评价高于“法鲨”主演的《刺客信条》

作为玩家,我们当然希望看到一部“原汁原味”的改编电影,哪怕是遭遇过烂片洗礼,标准有所下降,至少也会将“把握原作内核”“还原原作神韵”作为底线。不过可惜的是,大部分改编电影确实无法满足玩家们的要求。即使是那些公认评价不错的作品,除了像“寂静岭”第一部那种确实抓住了原作神髓的影片之外,哪怕是“生化危机”系列,也仅仅是从类型片的角度满足了观众的口味——看米拉·乔沃维奇在僵尸群中开无双是很爽没错,然而里昂、艾达·王、克莱尔等一众原作角色打酱油的画面还是让人难以接受,大反派威斯克就更不用说了,我便是不能接受游戏里呼风唤雨的老威被门砸死,就算是魔改电影里也不行。

就算不提“你被开除了”这个最大的槽点,我也想说,威斯克那叫背头,不是M型发际线……

别太较真

游戏改编电影容易吃力不讨好,游戏公司却又乐此不疲,这很大程度上是IP经济惹的祸。一方面,游戏公司手握IP,改编电影赚一波玩家的钱,又能在大众中增加知名度,本来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好事儿;另一方面,“改编”往往意味着魔改,其结果会造成一个“魔改—玩家不买账—反响不佳—更加魔改”的恶性循环。

关于“游戏改编电影为什么不容易做得好”的讨论也有很多。“第八艺术”和“第九艺术”之间虽有关联,然而其中的差别用“隔行如隔山”来形容也并不为过。比如许多文章中曾经提到过的“时间”和“沉浸感”问题,游戏通过多方面互动营造出的沉浸感和代入感是商业电影的线性叙事难以重现的,你也很难要求那些从未接触过游戏的普通观众对玩家们谙熟于心的游戏常识大规模补课;同时我们还必须承认,哪怕是最“电影化叙事”的游戏作品,要通关主线剧情往往也要花掉玩家数小时以上的时间(比一部电影的长度要长许多),假如要强行把它们缩减到普通的电影时长,那么很可能会被砍得七零八落。

不少视频作者会把《最后生还者》剪辑成“剧情版”供人观看,但即使只是“看”剧情,也比一部电影的时间长多了

这些都是由“游戏”和“电影”两种形式本身的特征造成的区别,它们或许会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平衡,这可以靠电影工作者的个人能力和游戏玩家的宽容来达成,然而归根结底,它们仍然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如果玩家们都能明白“自己心目中的游戏原作,和电影导演眼中的压根不是同一种东西”这个道理,再看到“烂片”的时候可能就不会那么较真。

所以,作为一个狩猎时间还算长的“怪物猎人”系列玩家,我对真人电影的态度就不那么苛刻——以保罗·安德森一直以来的习惯,至少电影里的米拉肯定还是帅气漂亮的。除此之外,我就对这部电影毫无期待,因此也就没有失望可言。当然,看论坛、聊天群和社交平台上的小伙伴们妙语如珠地吐槽,那是另一种乐趣,不可错过。

雄火龙VS飞机?谁知道呢?
5

编辑 陈静

chenjing@chuapp.com

我只是一个路过的决斗者

查看更多陈静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