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社交、关注公共话题、热心公益事业的美国人不见了,今天的美国人,似乎不再愿意把闲暇时间用在与邻居一起聊天或外出游玩,而是宁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独自去打保龄球。
《Pokémon GO》上线还不到一周时间,已经成了一个现象级的手机游戏。
网站流量分析机构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Pokémon GO》推出2天后在美国安卓手机上的安装率达到5.16%,超过了约会神器Tinder(2%),日活跃用户数也紧追Twitter之后。任天堂昨日的股价狂涨23%,创下1980年代以来单日最高涨幅纪录,在过去两个交易日内更是连涨36%,市值增加了70多亿美元……
当然以上都是数据,如果只看数据,基本上这个游戏带来的意义也就停留在中国游戏圈的水准上了,所以美国人民有更深入的解读。
一位网友在reddit上写道:“无需掩饰,我是个孤僻的人,每当看见活人我都要事先声明这一点,不要对我有什么过高的期待。”10年里这位网友几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Pokémon GO》改变了这一切,为了前往附近的一个Poké Stop他终于出了一趟门,而且感觉还不错。最终他去到了两个Poké Stop,虽然游戏里并没有太多收获,但他笑着享受外出的每一秒,并且跟一大群从不认识的人分享和交流。他觉得《Pokémon GO》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可以挽救他的生活。
另外一位朋友的经历好像也很典型,在家里,他跟妈妈、继父和妹妹的关系都处不好,几乎没有见解一致的时候,直到有一天他的妈妈提到,她下了一款叫做《Pokémon GO》的游戏,于是母子二人完全打开了话匣子……他感谢Pokémon,感谢Niantic。
最后一个故事在今天广为传颂,我就直接贴上译文好了:
考虑到最近一段时间美帝的社会形势,白人警察杀黑人,黑人又杀白人警察,不得不说是一个完美的正能量故事。
正因为有这些非常正面的例子,一位在读的经济学博士Mark Lutter给出了他的解读,他认为《Pokémon GO》为美国市民文化的复兴带来了契机。
Mark Lutter首先引用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著作《独自打保龄》的观点。这本书中认为,喜好社交、关注公共话题、热心公益事业的美国人不见了,今天的美国人,似乎不再愿意把闲暇时间用在与邻居一起聊天或外出游玩,而是宁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独自去打保龄球。实际上,智能手机时代的来临加速了这个趋势,每个人之间的联系似乎都更紧密了,但每个人愿意交往的活人却越来越少。
Mark Lutter的结论是,技术进步往往让人际关系越来越疏远,但《Pokémon GO》展示了一种技术可以促进人际交往的方式,即使一时无法扭转社会生态,起码也是个好的开始。
以上就是《Pokémon GO》无所不能的故事。如果你问我怎么看,其实我是觉得这人说的有点过,就像陶叫兽谈网游一样一套一套的,而且最可气的是,因为他们随手就能引经据典,一般人还真讲不过他。也能理解,做学术研究的人都有这种偏好。但说真的,我不认为一个游戏就能承载这么多的社会责任,就以促进家庭交往为例,万一你难搞的老妈根本学不会智能手机,也不爱玩《Pokémon GO》呢?其实想跟爸妈有更多的和谐交往,看两集最新播映的狗血家庭剧就可以掌握许多谈资,你甚至可以比《Pokémon GO》玩家做得更好。
我是认真的。
今天,在某主机游戏论坛上看到了这样一个帖子:
我能看到这个帖子,原因是它被到处转帖,用来证明手机游戏玩家太无知。但这地方明明是个主机论坛,人也是个主机玩家,我还特意看了看他玩过的游戏,都是很主机向的东西,所以指望他真的知道10年前的PC上出过一个游戏叫《泰坦之旅》,也有点为难人家。
往好处想,移动游戏的发展,其实带动了一部分PC和主机游戏移植到移动端,如果能圈点年轻玩家的粉,其实也不是坏事。
我比较担忧的是,许多移植到移动端的游戏本身的态度不是很认真。比如我正在玩的《废土2》,iOS版的用户评论里,3个有两个被游戏崩溃所困扰,所以有位玩家说:Crash crash and more crash. Save your cash. 还挺押韵……
《泰坦之旅》的iOS版可能也有这个问题:
苹果这么简单的环境都在不断Crash,不知道安卓版的情况是不是更糟?可是安卓版又有汉化……真是难以取舍!
我只想说,“缅甸”的英文拼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