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像素大战》,因为它让我觉得玩游戏不再虚无

这个电影的情节就等于是在说“当时你虽然这样了,其实没关系”,这种理论上不可能出现的迟到的安慰,或许多少可以温暖一下9月的夜雨里寒冷的灵魂。

作者风力2015年09月21日 14时45分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知名媒体人风力微博原文,经作者授权由触乐全文转载。

《像素大战》(Pixels)是近期热门的以游戏为题材的电影,尽管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评价不高,但它激起一些游戏玩家和从业者的某种情感共鸣。年过三十的风力经历过一段街机游戏的时代,对于这部电影中出现的一些元素和幽默有着更深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他从这部电影中读出了作为游戏玩家在情感寄托上的情怀。

本文原标题为《像素大战》,经作者同意此处加以改动。

 

电影《像素大战》,剧情不介绍了。这个片光看介绍我就知道肯定是我喜欢的那种,下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看了一下,网上对这个片子的评价普遍不高,归纳一下主要是因为:像素风已经不那么新奇;怀旧的心情有半衰期,不能老拿来讲;本身片子里使用的幽默元素过于美国化、套路化……是的,要讲缺点可以讲很多。

但是首先,写这些影评的人,真的玩过街机吗?我不认为没玩过街机的人可以理解这种情怀。虽然他们竭力装作很无谓的样子,“不就是像素吗”,好像对它很熟,实际上玩过没玩过区别太大了。你在那个时间(年轻时,10~15岁),看到的、玩到的、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些什么,日后自然会有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是无法被幽默所掩盖的。我打个比方,我就不是特别能理解《Pac-Man》、《大金刚》,因为我生得晚了几年,我玩的Arcade主要是《1942》之类的,已经不是像素风了。另外,在“恰当的时间”(1985~1995),中国由于改革开放的程度问题,并没有适时引入(足够多的)街机,这使得你即使是年龄合适,也未必有关于街机的童年记忆。而没有相关的记忆,你当然不可能理解其中的感动。这种不理解与你、与善恶都无关,纯粹只是时间是否契合的结果。用个字来形容就是“缘”——这像素风不一定要有缘,但街机游戏的像素风,尤其是像《Pac-Man》这类像素风,就必须是有缘的人才会感动。

编者注:《大金刚》游戏截图
编者注:《大金刚》游戏截图

(红白机上的游戏大都是像素风,《魂斗罗》、《超级马里奥兄弟》,所以很多人认为他们对像素风很熟悉——这也没说错。不过,红白机在历史上比街机要晚上几年。虽然《超级马里奥兄弟》、《魂斗罗》这些名作是85、87年推出,但在国内流行开来基本已经是90年代的事了,而像素街机游戏的黄金时代是1980~1985年,《太空侵略者》是1978年发行的,《Pac-Man》是1980年。我没有玩过《太空侵略者》,不过玩过其经典续作《Galaxian》,中译“小蜜蜂”)

编者按:将1980年代的游戏称为“像素风”是不准确的,那个年代的像素画面并非作为一种风格存在,而只是由于运算能力和屏幕显示能力的限制而呈现出粗糙的画面效果。实际上,《Pac-Man》《大金刚》或是《太空侵略者》与日后的《魂斗罗》《超级马里奥兄弟》主要并不是存在巨大的美术风格上的差异,它们大多甚至没有特别明确的美术风格,而只是更加简陋。原文所指,主要是八十年代早期的游戏玩家在当时的街机游戏面前受到了比红白机时代的玩家更多的心灵冲击。

如果你要问为什么我这么爱玩游戏?一个绝不能忽略的理由是,因为有缘。前已言之,你在那个年龄遇到什么,你就会爱上什么。除此以外,游戏能满足你的不少欲望:操纵,以及毁灭。这架飞机是你的,你可以操纵着它左右晃动躲子弹,同时发射激光消灭敌人。对于一个普通孩子来说,他很少有机会去控制一些什么或是消灭一些什么,因此爱上游戏丝毫不足为奇。

当然也必须指出,当时的街机其实是很贫瘠的,游戏类型较为单一,许多经典类型(比如格斗)当时都没有,在日本市场颇为流行的(但别的地区却反响不好)Quiz类游戏就更没有——Quiz类大致是一种问答类游戏,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一款《民国教育委员会》。当时的主流类型是动作类,所以能把街机玩好的人,反应速度、操作确实没得说。这造就了一种朴素的信仰,那就是在游戏里也能分出个高低来。比如FPS游戏流行的时代,打个bloodwar地图,就是要拼枪法打一个爆头率,你打不过就是打不过,没什么可说的。

如果仅仅是怀旧情绪,是不足让我喜欢这部片子的(前面说了,我和像素街机游戏有那么几年的时代差)。同样地,更不可能是因为胖子总统(胖子总统抓娃娃的梗埋得很好)、上门装PS4的屌丝泡到了美女(一个能给总统当参谋的中校)、享用黑鬼Sandwich的小矮人,不是因为这些。剧本就是剧本,你不是1982年世界街机游戏亚军(或冠军),你那个跟班胖子小朋友也不会当上美国总统,所以这一切都没什么代入感。

说实话,虽然我小时候爱玩游戏,但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并不是那种游戏天才——绝大多数STG(飞行射击游戏,比如《彩京》之类)我都是第2关Boss开始丢雷,第4关全死光。在躲子弹方面我不是行家,能丢保的飞机尚且如此,没有保可丢全靠拿头接子弹的老式Hardcore FTG肯定死得只有更快。其实小时候看着别人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躲子弹,我就有过挫败感——就算玩游戏,我也不是玩得最好的一个。

后来玩PC游戏乃至MMORPG,我也尝试过想要证明自己(这个想法可能很多人间或都曾有过),比如在《魔兽世界》里。在一开始我确实做到了,当时的游戏是T2P,理论上只要你花费更多的时间,就可以变得更强,因此无数个不眠之夜里别人沉睡时我还在燃烧平原或是东瘟疫之地挖矿。另一方面,我在公会建设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曾关注过敝会的朋友也许还记得我在Raid前会在论坛上动员、Raid后在论坛上会做总结,每篇字数从一千到数千不等。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能说一句,在当时,我们的公会在整个服务器上是最好的——荣誉属于公会、属于所有会员、属于所有官员,而在下作为官员之一,自觉亦有微功,荣莫大焉。

但即使在那段似乎最辉煌的时光里,有一个问题仍然困扰着我,可能也曾困扰许多公会的会长、困扰过许多MMORPG里的大神:离开这个游戏,我还是什么?假如我的一切都只是在这个游戏里,在虚拟的社会中,那么它是不是有点可悲?

人是不太容易意识到这一点的,因为意识到这一点会让你感觉危险,而人对危险有本能的抵触。每当你的念头转到这方面时,就会想出各种理由来为自己开脱。比如说,我还年轻,玩玩游戏有什么不可以呢?比如说,我玩归玩可是我玩出花样了啊,我在服务器上进度第一啊,我还拿了全国第一个xx呢;比如说,我也不是只玩游戏嘛,这其实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是我的主要工作。你很容易就能找出这些理由,它们全都是真的,超越了意识形态本身而进化为一种physical reality。但实际上没用,你知道这些都是假的:一个破逼游戏里的一个鬼服的一个小公会的一个甚么鸟毛会长,连个屁都不顶。现在想想,这种心态导致了后来两年时间里我觉得自己是个loser。套一个句式来说,loser有两种,一种知道自己是loser,另一种知道但不肯承认。我从后者转变成前者,就花了足足两年的时间。

编者注:我是个游戏玩家,但你告诉我,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编者注:我是个游戏玩家,但你告诉我,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情况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些本事,都有些独特的功夫。春节时回老家,为了准备年夜饭我跟我爹去农贸市场买鱼,看到那里的摊主杀鱼就3秒:拿出来刀一拍,本来乱扑腾的鱼顿时就呆住了;再把刀底斜着剁进鱼鳃一挖,正反面各来一下,鱼就死了。整个过程就3秒钟,因为过年买鱼的人很多,几分钟时间里我看他这样杀了3条鱼,问价、还价和收钱找钱所花费的时间,要比杀鱼的时间多几十倍。我当时就觉得这人手上有活儿(就算是手熟,起码人家也熟了啊,你这还夹生呢),后来再一想,有善杀鱼的活儿也没什么卵用啊,一辈子是个卖鱼佬,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这里就有个道理:每个人都有些本事,都有些独特的功夫,但这种功夫不一定都能赚大钱。以前有人曾说,你的独特功夫被越多的人承认,它就越值钱,这个说法稍微有点偏颇但还算正确。就拿杀鱼来说,大多数人可能都会觉得,杀鱼快当然很屌,但是杀得慢一点也无关紧要。别人3秒杀一条,我花30秒又如何?更别说我有钱的话自然有人会帮我把鱼杀好甚至把鱼做好给我端过来。这么一想就发现,杀鱼快这个本事,好像不太容易获得别人认可,因而也就不怎么值钱。反之如果你会捕鱼,也许就值钱一些。假如你会独特的捕鱼技巧比如在德州扑克的圈子里捕鱼,那可就相当了不起了。

没有任何本事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通常你总是需要一些努力。就像RPG里提升等级要打怪涨经验,你得花时间、花钱。好现在问题来了,假设你练了半天终于练成某个技能,然后发现它其实并不好用甚至是根本没用,这时你会怎么想?游戏里可以取档还能看别人的攻略,但现实里这两条路都行不通尤其是后者:这个时代变得太快,智能手机出现只有短短数年时间,手机游戏已经占到中国游戏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并大有超越端游之势。假如你在2008年前后决定要搞端游开发,那现在会是什么心情?

这就是我的感慨:你好不容易练了一身本领,忽然发现这本领确实没鸟用。这才是我认为自己是loser的真实原因:人老了并不可怕,每个人都会老、每个人都会死,问题在于你花了时间和功夫所获得的本事一无是处,你失败了,你是loser。当然这其中还有一段心路斗争,是放弃还是坚持?很多时候人们都面临这种选择,就像王小波评论文革中知识分子的心态:文革是个灾难这毋庸质疑,现在的问题是这个灾难什么时候才结束,我能不能顶过去?有些人坚持下来了,有些人觉得坚持不下来就pass out,比如跳了太平湖。你能说这种选择有什么对错吗?当时的环境里谁又能看得清呢。

那么这部电影令我感动之处就是,它假设了你的本领,你独特的功夫,那久已被埋没的能力,仍有用武之地——几十年前拿的一个街机游戏世界冠军,几十年后还能被用于对抗外星侵略者。外星侵略者具现化为一只像素大猩猩,这多少令人始料未及,主角人到中年还能如此身手矫健更令人动容。但这些并不重要,它假设了你的能力还是有用的,你之前为了它们而付出的所有努力并没有白费,我感动的是这一点。因为,你要知道,人过了三十,有时会产生一些宿命感(或说缘分)。在之前的十年里,你做了什么,你学了什么,你练成了什么能力,这些都已经成为固定的过去,无法再更改。有些帮助你成长、腾飞,当然也有一些被证明是无用,至少目前无用。虽然你已不再因此而怨艾觉得自己是loser,但多少会有失落感,“假如我当时不是这样……”这个句式可以套进世界上任何一个后悔者的言语之中。那么这个电影的情节就等于是在说“当时你虽然这样了,其实没关系”,这种理论上不可能出现的迟到的安慰,或许多少可以温暖一下9月的夜雨里寒冷的灵魂。

还有一种更为极端的情况。在日剧《GTO》最后一集里,房地产商跑来拆学校,教导主任内山田站出来挡挖掘机。按他当时的话来说,“我在这个学校干了几十年,混到今天教导主任的位置;假如我现在离开这个学校,肯定没有别的学校肯收留我——换句话说,离开了他我就一无所有,所以我只能以生命来保卫他。”当然这只是电视剧里的情况,但是现实里也确实出现过下岗潮、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的去向,或是一个《魔兽世界》里威风八面、现实里却一无是处的会长。所以,究竟那是不是你的一切,是不是要舍弃你的一切去捍卫它,真的要好好想想。

*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触乐网站观点。

0

作者 风力

fengli@chuapp.com

我们两兄弟,信我,这波绝对不卖。

查看更多风力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