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动视频到来前,我们读过这些互动游戏书

“故事的发展完全由你掌控!”

作者刺猬先生2019年07月29日 18时22分

“通过提供支线剧情,可以让观看者自主选择故事的走向,欣赏由一套故事线索衍生出的不同结局……”

这套说辞不是在描绘当下B站、腾讯及爱奇艺正全力布局的“互动视频”业务,也不是来自刚刚热映的《天之杯2》中对Galgame多支线的介绍和科普。它摘录自上世纪90年代末热销的“矮脚鸡书系”中一个自选故事的介绍。

潮流有时候真是个微妙的东西——谁都没有想到,在20年后的今天,当初那个已经埋没在时间中的潮流,能在全新的娱乐需求中再次生根发芽。互动娱乐最初掀起的热潮和之后的起伏,也几乎无人再提起,仿佛是梦中人的呓语般,从未在这个世界发生过。

20年前的那股互动娱乐潮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其中有什么故事值得发掘?这确实是个精彩纷呈的话题。

首开热潮的“矮脚鸡书系”

“请不要在午夜翻阅这本书。”

——“鸡皮疙瘩”系列封面

互动娱乐小说在中国的第一次流行,绕不开“矮脚鸡书系”这个名字,它出现于1999年。

以今天的视角看来,“矮脚鸡书系”能出现在大众视野内,真的要拜当年宽松的出版引进政策和当时对欧美童书的整体崇拜所赐,结果就是无来由的照单全收。

1999年,金庸金大侠尚在同作家王朔进行世纪大战,郑渊洁也在遭遇不懂童话、“过于成人化”的严厉批评,但在童书市场,就是容忍了这么个“异端”的存在。

为了确保丛书销量,出版社倒是下了一番苦功夫。在腰封上大张旗鼓写下“独家引进美国BDD公司王牌少儿读物”(但很不幸这是毒奶,BDD不久后就因为经营不善被其他出版社收购),听上去高贵洋气上档次。

除了狂霸酷跩的Slogan,这个系列图书还有自己突出的竞争力——价格。这套来自“美国的王牌少儿读物”按5册为一套,分套出售,单套价格为30元,每册价格仅6元,和同时期海外引进童书比起来真的是物美价廉。

举个例子,当时湖北少儿出版社引进的“法国探秘”系列读物的单册价格为65元,同期的“恐龙探秘”和“101问”系列童书价格在12~17元不等。一本6元,就能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何乐而不为?于是,这本书一时间成了家长们给孩子购买课外书的上选。

一套保存完好的“矮脚鸡”系列的腰封

好景不长。渐渐地,家长们就发现这套书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矮脚鸡书系”全套35册,实际上由两个截然不同的系列组成:前15册是BDD公司旗下数位作家创作的自选剧情系列,尚能勉强说得上“拓宽孩子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后20册则是来自作家Nola Thacker的恐怖灵异小说“墓地学校”(Graveyard School)系列中的故事。后面这位老兄就是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讲述发生在一所奇怪学校里的灵异恐怖故事:活死人、肢体分解、游荡在街角的骷髅及直白了当的校园霸凌,再加上作者的笔名“Tom B. Stone”(连起来看即“墓碑”之意)……总之,这就是故意要给你的童年阴影啦。

“墓地学校”系列在文字量和内容丰富度上远胜于前15本,当然,就恐怖程度而言,也是大大超过前一部分——因此被不少发现大事不妙的家长束之高阁。

贴吧网友cs0520晒出的全套“自选系列”(前15册)

这样的变化直接导致了这个系列图书后来的命运多舛:并不好的市场反馈让出版社调整了印数(书中记录显示,2001年的二次印刷仅印了1000册);同时,知道这个系列在学生里口碑不错的盗版商,则鼓捣出了相当数量的盗版……以至于现在的收藏者们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正品搜集困难。这些他们梦寐以求的原版正版,目前大多藏匿在各大图书馆的馆藏当中。

因为题材缘故,很多人的第16~35册来自于这样的地方

技高一筹的“鸡皮疙瘩”系列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开始,一个中断和……一个转折!”

——“鸡皮疙瘩”电影台词

2001年之后,“矮脚鸡书系”引发的热潮开始逐渐消退,不过,它曾经的闪耀启发了另外一家出版社。2002年,接力出版社将同样具备惊悚、悬疑和互动性的童书“鸡皮疙瘩”经典系列引入国内。

“鸡皮疙瘩”经典系列

从名字和装帧上来看,“鸡皮疙瘩”似乎怎么看都是“矮脚鸡书系”的跟风作品,但事实并非如此。“鸡皮疙瘩”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出版于1992年8月,“矮脚鸡书系”的第一个故事诞生于1994年3月。事实上,1994年,“鸡皮疙瘩”的最初系列(Goosebumps Original Series)已经宣称发行量达到数千万册,1997年宣布突破3亿单册的销量。“矮脚鸡书系”装帧中爱用的字体那股画风,最初都源自“鸡皮疙瘩”——得了,闹了半天你个“矮脚鸡”反而才是跟风。

没准Nola Thacker压根不喜欢“墓地学校”系列,在他的励志故事系列“Skating Dreams”中,作者大大方方写上了本名

不得不说接力出版社目光如炬——不同于明显志不在此的Nola Thacker,“鸡皮疙瘩”系列作者R·L·斯坦(R. L. Stine)有自己独特的招牌创作方式;一方面,斯坦注重细节,精心丰满每个惊悚故事当中的怪物;一方面,斯坦有自己搭建世界观的方式,围绕故事氛围进行巧妙的铺垫,在故事中途呈现让大量的异常事件,加快节奏,并在故事快要结束时来个神转折。

以第一个故事《远离地下室》为例:主角发现身为植物学家的父亲越来越奇怪,而父亲不允许孩子们接近家里的地下室,只因为一个恐怖的真相——地下室里还有一个父亲。在分辨真假的过程中,其中一位父亲叫出了孩子的小名,让孩子们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抉择。

不过还没完,在一段时间过后,家中的盆栽突然开口:“其实我才是你的爸爸。”温暖的重聚瞬间再度陷入惊悚,而故事戛然而止,一系列之前埋下的伏笔开始呈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凭借出色的悬念营造和极富个人品牌风格的记忆点,“鸡皮疙瘩”系列变成了一个超大IP,斯坦本人也因此获奖无数——连续3年(1994~1996年)被《今日美国》评为最畅销作家;1994年和1998年两度荣获美国最著名的儿童电视频道Nickelodeon的“儿童最佳选择奖”;1999年被评为英国最受儿童欢迎的作家……此后,“鸡皮疙瘩”系列相继有游戏和电影作品问世。

《Goosebumps: The Game》登陆了主机、PC等平台,手游平台上还有这个IP的其他类型游戏

不过,上述的成就和荣耀多半属于“反转”系列,而说到互动类型的游戏图书(Gamebook),“鸡皮疙瘩”的表现并不比“矮脚鸡”系列强太多——“给你一身鸡皮疙瘩”(Give Yourself Goosebumps)是斯坦于1995~2000年间连载的游戏书系列,也是“鸡皮疙瘩”系列中唯一的游戏书。不同于其他能让人逃出生天,甚至能够走向人生巅峰的冒险书,这个系列的宣传语是“你来选择自己如何被吓到”——也就是说,你选择的是20条通往不同惊悚结局的路。

相比主系列,这一系列故事的分支剧情间文笔差距实在太大,结局对故事的解释还会自相矛盾(也就是完全不能在同一世界观下自洽),远没有主系列那样强大的连贯性,在惊悚和悬念设置上,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这个系列包装的装帧倒是相当不错

那么,可不可以说,“矮脚鸡书系”在追逐风尚之余,也做了一系列开创性新的东西,并对前辈有所超越呢?

恐怕这么说,还有人就不大乐意了……

我们未曾知晓的先驱:“CYOA”系列丛书

“是我,是我先,明明都是我先来的……交互也好,翻译也好,还是引进到中文圈也好,为什么会这样呢?”

——R·A·蒙哥马利

2011年11月11日,有人给早已销声匿迹的“矮脚鸡系列”丛书在豆瓣上建立了小组,一位id叫azureprince的女士,也就是这个小组的组长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宣告了“矮脚鸡书系”的回归。

其实,事后是能从文案中看到一些目的性的

往前一翻,就发现这故事大有蹊跷。新出版的“分支情节游戏书”版权来自一家名为“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CYOA)的公司,CYOA的新书系列被译为“惊险岔路口”。

原来如此……

这个“矮脚鸡新系列”不但作者不同,海外出版公司也是全新的,甚至连国内的代理发行商都换成了湖北美术出版社……怎么看都是蹭热度不是么?

不过,倘若你真搜索一下“R. A. Montgomery”,会发现令人震惊的事实——这个看上去怎么都不靠谱的宣传,居然大半都是真的……这位R·A·蒙哥马利的确是交互书籍领域的始祖——他从1977年开始创作交互类冒险书籍,比其他两位要早上10多年,并且,他和CYOA公司创作的系列丛书,早在1994年便被北京少儿出版社以“插图本迷你探险丛书”的名义引入到国内。这个时候,BDD的“矮脚鸡书系”刚刚在国外诞生……

这位互动书籍始祖的系列丛书在世界范围内同样也有着破亿的销量——看来这又是个大佬被当碰瓷的苦命故事

是什么让这位互动游戏书始祖折戟沉沙,不为后人所知了呢,看了下面“插图本迷你探险丛书”的封面,我想你可能会迅速在脑海里有一个答案。

1994年版“插图本迷你探险丛书”

就阅读体验看,“插图本迷你探险丛书”也是颇为有特色的一个系列,相比起上面两个系列热衷的鬼怪和灵异故事,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这套书更多涉足的是传统冒险和科幻故事。

事实上,如果你能顶着不忍直视的封面翻开这个系列,会更加对封面的保守或者说不知所云感到遗憾——书籍中的插画质量非常高,各路线和结局的关联性强,还有之前提及的两个系列从未尝试过的“曲折性”支线(也就是增加了达成好结局的难度,而非简单指向坏结局)。

这个系列故事的文字量和信息量也非前两者可比,最重要的是,注重了教育和科普性,怎么看都更适合家长推荐给孩子们才对。

正文和插画

但是,这个系列在今天来看也有更多不火的理由——其中的科幻故事过于侧重概念和知识的普及,减少了大量儿童喜欢的趣味性内容(这也是早期科幻题材的顽疾),故事涉及的类型和方向过于繁杂,也导致了核心粉丝的割裂。在许多怀旧类图书圈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对其中某几个故事记忆深刻,但是并没有对整个书系留下太多的记忆。

还有一点,这个互动交互书籍的始祖,用3套书籍让我们看到了此类图书的缺陷——过于追求支线选择的巧妙,往往就要牺牲主干故事的丰满程度;要达成“每个结局都能有所思考”的终极目标,则很难顾及整体的思想深度——故事叙述难免会显得有些支离破碎。

新出版的“惊险岔路口”系列

所以,后面的故事也并不让人意外——许多年后,当焕然一新的“惊险岔路口”系列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它也没有取得那些后辈们曾经取得的成绩——故事题材陈旧,无法适应时代,而“冒险小虎队”等一系列冒险书系在2003年之后的爆发,使得“惊险岔路口”原先就因为多线路而不得不简化的剧情显得更加羸弱……

更精致的交互小说非但没有取得“矮脚鸡书系”那样的成功,甚至其名字还不如那个粗糙的“插图本迷你探险丛书”更有记忆感。不同于腰封上的宣传口号,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故事的发展并非由你掌控。

*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触乐网站观点。

2

作者 刺猬先生

查看更多刺猬先生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