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击游戏,最好就维持在虚拟世界之内吧。
十一长假期间我回了老家,那里是西北某个边陲小镇,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很需要大力发展。上世纪末,小镇内最壮丽的建筑不超过7层。再往后一些年,房地产逐渐成为当地经济生活的主流,各种居民楼和办公楼陆续登场。
当然,我要聊的重点不是“小镇的房地产业沉浮”。我家旧宅位置临近当地最大的中学的南门。学校宿舍楼就挨着南门,一共4层,兴建于千禧年,对于那时二年级的我来说,这楼格外巍峨。昔日,邻里同龄男生热衷于用投掷物轰击这栋楼靠近校门的一侧,每逢投石击中外窗,一众男生便在激动的欢笑里四散奔逃。
同年,以“CS”为代表的射击游戏于网吧出现,并很快成为县城男青年的精神信仰。这促使网吧老板在生意中必须妥善驾驭部分社会闲散人员。据传闻,事端的兴起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游戏中开挂,这个不用多加解释;另一种是游戏外骂人,往往一句“焯,哪个傻×扔的雷!”就可以立刻唤醒整个网吧的热情。一旦有人闹起来,网吧老板及网管会竭力劝阻,反复强调“上外边打”,但显然不是所有人都听他们的。
在耳闻目睹几次这样的事端之后,我便有了对此类玩家的刻板印象:头发染了色,面孔谈不上友善,经常找人借钱,很早就学会了抽烟,喜欢砸键盘,各类国骂措辞早已成为口腔部分的肌肉记忆,和县城的外科医生经常见面。
在更深的层面,我觉得那些热爱投石的邻居男生与这些大哥有些共性。在中学南门周边的石子几乎用尽之后,他们之间开始流行“BB枪”。用现在的标准看待,BB枪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在10米内会造成人体局部剧痛和长时间红肿。这一点我非常有把握,因为父母为此特意狠揍过我一顿。
中学南门常年被铁锁封闭,但有一段时间,由于铁门底部和地面之间的铁网焊接接缝可以通过蛮力拆解,这道门也被邻居男生们“破解”过。那时,我们一行8人可以匍匐入校,人手一支BB枪,为首的男生会刻意模仿“CS”的第一人称持枪动作,大家也会把学校里的设施当成游戏中的场景,借此“对战”。此后,在BB枪的有效射程内,学校的窗户、路灯、牌匾等目标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反复击打。不过很快,这个玩法被几个小伙伴的父母严厉叫停,几名家长还牵头向校方赔偿了数十颗白炽灯泡。
如今看来,我们的行为给校方增加了不少的管理维护成本,对此我深感歉疚。虽然那是一些难忘的射击体验,但若不小心出现人身伤害的话,就会变成一段悲痛回忆了。
时过境迁,现在又来到一个射击游戏大流行的时代。但很奇怪,我对这类游戏一直提不起热情,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自己的水平只能为对手提供正向游戏体验。直到不久前,我看到一篇文章:一名大学生开发了以校园真实场景为素材的射击游戏,作为毕业设计获得了关注。
看完文章之后,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中学校园作为“吃鸡”战场的情形,越想越觉得有趣,于是开始尝试了解实景转为3D建模的流程。至此,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为何怀旧向的游戏一定要强调怀旧?即便画面粗糙,即便机制落后,如果哪个游戏能一比一复刻故乡的街景或校园,我和我昔日的小伙伴一定都乐此不疲。
在我们小学即将毕业的那年,邻居中学的南门封闭程度有所加强,换上了更厚的焊接挡板。寒假将至,一位小伙伴购置了2元一枚的大号二踢脚,长度约20厘米,直径5厘米。某天夜里23点,他学着射击游戏投掷手雷的动作,将鞭炮点燃后扔到宿舍楼一层窗边,爆炸声惊天动地,两声巨响瞬间让整栋大楼灯火通明,居民区电瓶车警报此起彼伏。数分钟后,宿管人员披着大衣夺门而出,走近南门,开始厉声怒斥。他声音浑厚,于寂静的夜空之下格外清晰;他的修辞看似粗暴,实则精湛,声韵和谐且没有重复,加之河套方言之粗犷特色,更添气势。我们一行熊孩子无人敢于直面他……次日,挑头的小伙伴被家长带到校保安部门,亲自道歉。
自那之后,这些充满隐患的活动彻底结束。我深切意识到,射击游戏本身确实有不安全的地方,所以最好就维持在虚拟世界之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