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玩家会对《丝之歌》翻译不满?

“此地的待客之道可不友善,我保持警惕自有道理!”

编辑祝思齐2025年09月05日 17时49分

昨天(9月4日),许多中文玩家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买到了《空洞骑士:丝之歌》(下文简称《丝之歌》),结果却被游戏的简体中文汉化质量浇了一盆冷水。

比起前作简练、有趣而隽永的文本,这次《丝之歌》简中版本呈现给玩家的世界,是一群虫虫朝圣者相互进行着满口半文不白的对话。连说话风格一贯干脆的大黄蜂也莫名染上了文绉绉的气质,竟然会说出“(我的)气力虽然衰微”这种台词。碑文等原本就表述较为书面的文本,更是被翻成了谜语一般的“伪古文”,个别文段让人看过后一头雾水。玩家普遍批评,译者对自己心目中“雅”的追求显然超过了“信”和“达”的追求。

大黄蜂以前真不这么说话……

截至目前,《丝之歌》的Steam评分呈现“环中国大陆好评”的趋势。游戏目前总体好评率为91%,但简中区好评仅有52%,一定程度上,这的确是由于翻译问题导致的。

为什么玩家会对翻译不满?

为什么玩家对《丝之歌》翻译的意见那么大?汉化质量对游戏体验的影响是否真的这么严重?这还要从文本在游戏中起到的作用本身说起。

“空洞骑士”系列原本的叙事就比较碎片化,而且玩法以探索、战斗和“跳跳乐”为主,玩家愿意花在读文本和对话上的时间本来就不长。因此,文本能否简明扼要地传达信息,就非常重要。

同时,游戏主人公和每个NPC的交集不多,但又要让玩家对他们印象深刻、生出强烈的感情,每句台词所能传达的个性和情感也很重要。前作那些让人念念不忘的台词,像是“我忘记了所有悲剧,所见皆是奇迹”,朴实无华的表述仍会给玩家带来强烈的冲击。

从游玩体验上看,过剧情、和NPC对话是紧张的战斗和探索过程中的休憩和调剂,甚至于,推进剧情和NPC的关系本该是探索奖励的一部分。而在《丝之歌》里,玩家看到一个没有敌意的虫,兴冲冲地跑过去交谈、想要了解它的故事,结果对方却吐出一长串诸如“众生皆须行路攀爬”“我们前路或许相仿”之类乍一看以为自己穿越进武侠小说的对白,还要耗损多余的力气去弄明白它们到底想说什么。本就“受苦”得精疲力竭的玩家会对此感到厌烦,再正常不过。

最重要的是,“空洞骑士”系列的英文原文都很平易好懂。《丝之歌》的中文翻译不仅和作品的整体风格不合,还为了达成这种风格进行了不少过度意译。可以说,译者不仅擅自加戏,也没能做到还原原文。

玩家已经迅速为古怪的翻译风格制作了梗图

为什么游戏的翻译会出现问题?

这不是第一次有游戏出现中文翻译问题,只不过之前都没像《丝之歌》这样影响巨大。而通常来说,一款游戏的翻译出现问题,可能有很多原因。

首要原因自然是译者的水平不足。这里所说的“水平”,不仅是外文水平,更重要的是中文水平,此外还有对游戏的熟悉程度。在一些极端例子下,甚至有英语专业毕业的译者因为不怎么了解游戏,从而无法将“Mana”和技能蓝条对应起来;还有人无法辨认“Familiar”这种同时具备专有名词性质和常用形容性质的词在什么地方指“魔宠”什么地方指“熟悉”。

一个现实原因是,很多游戏的本地化工作和制作同期进行。出于保密和制作进度原因,译者经常被迫在没有上下文,甚至只有文本、没有游戏的情形下“盲翻”。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出现翻译上的错漏,也很难把责任全部归于译者。

另一种比较罕见的情况是,原文过难。在这方面,一个著名的“灾难级汉化”例子是《隐迹渐现》(Pentiment)。游戏的官方中文一度被认为是机翻,甚至要靠玩家“用爱发电”发布精修中文和双语补丁。但客观来说,《隐迹渐现》本身有大量古英语和自造词,需要深厚的中世纪历史和宗教背景知识才能完全弄明白。即使译者水平的确有一定问题,但这种连英语母语者都得费点劲才能看懂的原文,也确实是难啃的骨头。

《隐迹渐现》的文本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很难通过本地化还原

而如果涉及到风格化,以及读者对汉化效果的期待,情况就更复杂。《丝之歌》就属于这一类,整体的翻译策略有点“过了头”。像是“苔穴”(Moss Grotto)和“苔藓洞穴”相比,也不能说翻译错了,但看着就是不对劲,玩家就是不喜欢——中国人也不这么说话嘛,简洁明了一点不好吗?

另外,对于续作,译者也需要考虑前作风格的影响和玩家社群内的“约定俗成”。这方面也有个典型例子:《暗黑地牢2》的汉化也遭到过大规模玩家诟病,主要是一些技能名和前作不一致,以及负面状态的译法(尤其是Daze和Stun)有所改动,让部分老玩家误解游戏玩法。对此,译者解释,技能名修改是因为前作译名虽然很酷,却有意思不够准确的情况;而将Daze译作“晕眩”(前作没有这个负面状态),Stun译作“震慑”(前作译作“晕眩”)是遵照了DnD规则的标准译法,也是为了区分。但玩家显然不喜欢这些处理,认为部分技能的动画效果也和新译法不符。权衡之后,新的汉化补丁还是将一些译名改了回去。

什么是好的游戏翻译?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游戏汉化需要考虑的要素则更多。有业界前辈在讲座中说过,“本地化绝不仅仅是翻译而已”。译者除了需要外语、母语水平都过硬,也需要对游戏非常熟悉才行。类比文学翻译来说,如果好的译本需要建立在译者对原作者有研究的基础上,那么在游戏界,我们也需要对游戏、甚至对玩家群体足够了解的译者。

回看那些受到玩家称赞的翻译,不仅是第一部《空洞骑士》,还有《巫师3》《赛博朋克2077》等等,都是在确保翻译准确的基础上,将原文语境下的对话氛围、人物个性传达得很好。该优美的时候优美,该粗俗的时候粗俗。另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是,“好译者应该隐身”,而这些优秀的译者确实也没有像《丝之歌》那样,把过于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审美带到译文中。

目前,《丝之歌》的营销发行负责人表示,已经关注到游戏汉化的问题,并称将在未来几个星期努力改进。希望到时候,简中玩家的游玩体验会得到提升。

但愿游戏尽快推出新的汉化补丁(图上中文为网页机翻)
0

编辑 祝思齐

zhusiqi@chuapp.com

咖啡因驱动型码字机。

查看更多祝思齐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