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怪话:关于折纸这档子事

折纸游戏。

实习编辑金力2025年07月04日 22时18分

触乐怪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折纸可能是我人生中接触到的第一种创造类游戏。和其他的童年小游戏不同,折纸有一个“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先想象好场景,再去把那个场景创造出来。比如纸飞机,如果没有想好要怎样丢出它,它是飞不远的。

还记得以前有一档节目叫做《艺术创想》,主持人是“尼尔叔叔”,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大家用身边容易获得的东西做出可爱的艺术品。不过,对于国内的孩子来说,某些神奇妙妙物品(比如旧衣服)不可能拿给我们瞎折腾,乳胶和双面胶也并不容易拿到,各种草稿纸却随手可得。于是在那时,学习尼尔叔叔的折纸几乎成了学校里的风潮。有几节美术课,老师还专门教我们折纸的方法。

承载童年记忆的《艺术创想》节目

说起来很奇怪,折纸给我留下的印象通常是闹嚷的。看起来按部就班的操作,却能在大家的吵吵嚷嚷中变得“不确定”。一开始想折出的动物,最后几乎成了四不像,各种各样天马行空的想法在一张张废弃的纸上成为现实。转眼间,由四不像组成的军队便占领了书桌,我们也会收获老师、家长严厉的目光——随后,清理这些“奇想”产生的废弃品便成了必要的工作。

那时候我们也曾幻想过,让这些神态各异的纸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空间——它们是怎么高高拱起立体的背部,成为不倒翁的?它们有自己的家人么?或许在纸王国里,也会有一个哥哥,为寻找调皮的弟弟四处奔走?我们甚至还制作了几个场地,让这些凶猛的纸造巨兽互相搏斗,拼杀。不过这些想法很快便被时间消弭磨平。

再一次接触到折纸是很久以后。独立游戏风潮兴起,许多童年的游戏被电子化。一款叫《纸间秘境》的游戏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它就是以折纸作为主要玩法的游戏。

以折纸为主要解谜方式的独立游戏《纸间谜境》

它的画风远比我们当时最完美的设想精致:清新,恬淡,人物形象不很分明,带有一些近乎童话的观感。玩法也相当完整,比当时我们想到的“斗蛐蛐”“过家家”好得太多:折叠画面,将画面里的难题解除,最后探寻故事的谜题和答案。故事简单,但很灵巧,灵活地把折纸人和主角联系到了一起。

不过,通关这款游戏,我的心有点空落落的。好吧,它是一款单人冒险的线性游戏,我没法和发小一起玩,没法和他一起完成这段复刻童年的旅程,没法互相吐槽流程中种种一时半会没想到的解答方案,没法再在一起咯咯哒哒地怪笑。

不过,转念一想,给他发Key是个好主意。说不定他能抽出时间好好体验一下呢?于是,我向发小的账号发送了一段神秘代码。他没有回复,这很正常,谁没有忙的时候呢?只是忙的时间比我预料的久一点而已,没什么。

前几天,我突发奇想,登录了Steam的小号,把发送给他的神秘代码又输入了一次。然后,我第一次感觉到库内“喜加一”并不好受。这种感觉某些时候会令人哽咽。

我胡乱折了一个纸飞机,丢出窗外,它飞得很低,恍如我们不再复现的日子。

0

实习编辑 金力

萝卜嘞,想成为一辈子打游戏,一辈子写字的人

查看更多金力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