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有几个真兄弟。
前一段时间,我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三角洲行动》中的野排车友们最后都会分崩离析?
这个问题带着一些狡黠的预设立场,好像认定了野排车友们一定会走到闹崩这一步。但回想自己的游玩经历,我突然感觉这或许是个值得正视的情况——我的好友列表里有几十个人,基本都是平时惺惺相惜的野排队友,但……事到如今,他们也仅限于刷刷存在感,没有任何一个人成为我的固定车友。
其实也不是互相加了好友后就没下文了,我与至少6个野排好友一起玩过一段时间,但无一例外会在某次连续翻车后不再联系。这好像着实印证了那个问题:为什么大家会分崩离析?
有人认为,这和“搜打撤”游戏的特点有关——队友之间很容易“分赃不均”,由于局内物品可以带到局外,并且没有收益共享的机制,没有感情基础的队友很容易因为物资分配起争执。
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有一次,我和两个全装队友一起猛攻航天,我玩的是盾哥,行动比较迟缓,一名威龙队友猛打猛冲,在信息位队友的辅助下很快灭了一队,而此时我还在架守后方,赶走想要来劝架的队伍。细究起来,我对前线的这场战斗的确毫无贡献。
在分配战利品时,威龙队友照例给我分了一个包,但很明显听出他语气有些不太开心,一直在碎碎念“消耗一百多万只吃到一个烂崽,回不了本”。我听后于心有愧,便把自己分到的那个值钱的盒子让给他吃,但他用“都给你了,就不会要回来”的理由拒绝了我。看得出,我们之间两三局游戏的情分还远远不足以让他摘下社交面具。后来,这个威龙哥没怎么再喊过我一起猛攻,我们之间的联系也止步于此。
真是个悲哀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在“搜打撤”游戏里并不少见——诚然,一开始,大家都可以抱着一副大方的姿态给队友让物资,但久而久之,你不可能每次战斗都甘愿给队友让利。或者说,“野排好友”这样的身份,不足以让你长期地做出牺牲。
这么说来,游戏中真的没有“好兄弟”了吗?我认为还是有的,那就是原本就认识的线下好友。
与游戏中认识的野排队友相比,我们与线下朋友之间的感情更深,很多时候,游戏反而没那么重要——大家只是需要一个维系友谊的工具,而游戏有幸成了这个工具。这与野排队友之间开黑的逻辑是相反的,野排队友相互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赢游戏、为了赚钱,也就更容易产生矛盾。
回想起其他竞技游戏,队友间的矛盾大多集中在“谁在拖后腿”这种问题上,相对好解决一些。比如玩《王者荣耀》的时候,至少4个人与我从游戏中的朋友发展成了线下朋友,这是我在《三角洲行动》中没能体会到的经历。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正因为“搜打撤”游戏中的信任关系更难以建立,已经建立起的信任关系就会更加牢固。这或许也是《三角洲行动》会诞生那么多“兄弟”相关梗的原因。
再拓展一些,我甚至看出了“搜打撤”游戏与酒局文化的关联——老一辈的人在酒局中应酬,酒很难喝,就被当做一种“情谊货币”:我多喝一些,就是给你面子,就是在体现对你的情谊之深。
到了游戏里,“哈夫币”就对标了酒的地位——年轻人在游戏中社交,哈夫币难赚,就被当做一种“情谊货币”:我少拿一些,你多拿一些,就是给你面子,就是在体现对你的情谊之深。
这样看来,“为什么《三角洲行动》中的野排车友们最后都会分崩离析”的问题似乎可以推而广之——“为什么酒场中拼桌的酒搭子们最后都会不欢而散?”
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