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评测轰炸”,Steam商店评测系统再次调整

插入游戏发售至今的评价比例柱状图,玩家可以点击查看任意时间段的评测。

编辑刘淳2017年09月20日 13时25分

近日《看火人》主创“怒怼”YouTube知名主播PewDiePie一事,在互联网上可以说是闹得沸沸扬扬,就在部分玩家支持开发商这一行为时,也有诸多网友力挺PewDiePie并前往Steam展开了差评讨伐,《看火人》在Steam上的评分因而受到牵连,在保持着84%好评率总体评价的同时,最近30天的评价的好评率跌至了46%。

“后果”惨重

就在这场风波远未消退之时,V社“应景”地对Steam商店评测系统做出了调整

Steam商店评测系统做出的调整,简单来说,就是在评测正上方,默认插入总体评测与最近评测(最近30天)的两张图表,以好评差评数量的正负柱状图模式,用最简洁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游戏发售至今一路下来评价整体的变化状况。玩家可以直接框中某个特定时间段,再根据下方“日期范围”筛选选项里的“特定范围、排除特定范围”加以选择,专门查看或者排除某段时期的评测样本。

图为《看火人》评测,玩家可以点击红框内的选项来查看或排除特定时期的评测

另一项重要的改动在于,针对那些短期涌现了大量差评的游戏,图表上方会出现一个异常醒目的提示,告知玩家检测到某个时间段出现了大量差评,玩家只需点击“排除(Exclude)”或“只看(View Only)”按钮,就可以除去或查看这段异常时期的全部评测。

如此一来,一款游戏在Steam上的评价发售至今的整个变化过程,近乎一览无余式地呈现在浏览商店的玩家面前。玩家如果对图表里出现的某些极端变动有所疑虑,可以直接调出并阅览某时间段的评测找出到底发生了什么。

毫无疑问,V社此举目的在于应对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差评轰炸”风潮:一群人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蜂拥而至发布大量差评,在给彼此评测点赞的同时踩低其他玩家给的好评,这一点在愈发庞大的Steam国区里体现得极为充分。从《足球经理2017》官中“失信”,到《尼尔:机械纪元》大幅涨价,再到《火箭联盟》锁区风云,游戏内外大大小小的变动,但凡牵涉到中国玩家的利益,都会引起强烈的不满,差评则成了最为“行之有效”的反馈方式。

尚不清楚Steam认定“评测轰炸”的算法,但至少《足球经理2017》评测上方未出现提示,这可能是因为游戏长期的差评稀释了集中性

根据Steam官方博客的解释,Steam最初设置用户评测的目的是,让玩家告诉潜在购买者他们是否该购买这个游戏,以及为什么要购买这个游戏;加入分数系统显示游戏购买者好评或差评的比例,也是为了让潜在的购买者估计出他们会有多喜欢这个游戏。

伴随着Steam的发展壮大与玩家人数的不断增长,玩家社区自主建立起来的评测生态也在急速裂变。评测开始逐渐被当作一种宣泄手段,被用来控诉对开发者的各种不满,这些不满包括开发者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区别对待游戏的PC版本,抑或是其个人政治主张不受待见。

如果这些“评测轰炸”里指出的游戏以外的缺陷,同样影响到了后来才购买游戏的玩家,并且后者也的确因为这些原因给出了差评,那么V社认为这些轰炸式的负面评价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就在于V社同样发现,更为常见的情况是一款游戏在经过差评的集中式“轰炸”后,新玩家给出的评价往往会与“轰炸”前的总体评价趋于一致,在这个时候,V社就认定评测的恶意轰炸行为对评测的整体分数造成了“短暂性的歪曲”。

“评测轰炸”的另一点可怕之处在于:即使制作组事后已做了各种调整来回应这些差评,但部分差评就像是被彻底遗忘了一般保留至今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短暂性的歪曲”已与评测系统设立之初的目的相去甚远,也无法如实反映玩家购买游戏后真正的满意程度,这也是促使V社做出这一调整的根本原因。在考虑过“彻底移除评测分数”“暂时封锁评测”“改变分数计算方法”等不同方案后,V社最终决定不去影响玩家发表自身意见,而是改变潜在购买者查阅评测数据的方式,在保留任何人的评测自由的同时,鼓励潜在购买者花点精力去查看评测。

除去应对评测轰炸,Steam商店评测此次改动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可以为开发者提供一个更加直观的反馈,这点在越来越注重服务的数字游戏时代显得愈发重要。开发者可以参照好差评比例的变动,找出究竟是哪些方面存在问题,这不光是指游戏本身质量的问题,也包括游戏外的更新、社区、客服等方面的内容。

不论是将评测划分为总体与最近两个板块,为玩家呈现两个时间维度里的游戏评价,还是之后应对开发商恶意刷好评,将Key激活撰写的评测移出总体评价,V社在Steam游戏评测系统上做出的这一系列改动,无一不是在应对不断发展壮大的数字游戏市场,其中既包括汪洋如海的游戏商城,也包括蒸蒸日上的玩家社区。

评测系统未来还将新增“个性化评测分数”……

参照Steam游戏评测系统的历史调整,可见V社依旧是在遵循着一贯的思路,在尽可能不剥夺玩家发言权利的同时,强化算法优选后的细分和筛选功能,并将选择与判断的权利交还到用户手中。从官方博客来看,评测系统未来还将新增个性化评测分数——基于玩家过去所喜欢的游戏对玩家购买游戏的满意度进行预测。

但这种风险就在于,这种依赖玩家自觉的隐性的“无为”之举,能有着多大的效果?就比如这次的改动,尽管在试图让玩家看到图表,但下方展示的评测默认状态下与之前其实并无不同,有多少玩家会根据那张图表,自觉地对所有的评测进行筛选调用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仍有待时间检验。

5

编辑 刘淳

liuchun@chuapp.com

Just breathe, slow and steady, in and out

查看更多刘淳的文章
关闭窗口